在許多科幻電影的渲染下,許多人對於機器人有諸多的想像;無論是裝置能夠流暢地與人類對話,或者是可以滿足人們在生活上的需求,不過IDC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蔡宜秀表示,服務型機器人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所以目前尚不能達到人們對於機器人的美好想像,但隨著裝置的關鍵零組件發展將越來越精密,且加入更多元的軟體服務功能,並導入類似Amazon Alexa的主導系統後,服務型機器人將可更加精緻化,並走向認知分析、自主學習的應用模式。
|
/news/2018/04/30/1704433280S.jpg |
蔡宜秀認為,往後的服務型機器人會開始結合自然語言辨識的能力,並且將搭載聊天機器人功能助理,有趣的是,大眾都會被機器人這個「人」字所困囿,認為機器人就是要做成人的樣貌,但其實人是一組複雜的機構,光是要讓機器人使用雙腳走路就得煞費苦心,所以若是仍將機器人定義為人型的話會產生相當多的侷限性。
蔡宜秀表示,服務型機器人在設計上開始出現變化,對於此類機器人而言,軟硬整合、搭載分析能力,並且加入應用產業相關知識已是基本功;服務型機器人能夠依照不同的產業應用,適時適地的呈現其樣貌,並且熟悉應用產業作業流程,才能進一步地做出服務優化,並解決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才是往後服務型機器人的設計重點。
舉例來說,目前台灣的金融業者大部分已導入Pepper,現階段將其設定為迎賓使用;就其硬體外觀而言,因為取決於此應用情境,所以其手臂可做為迎賓揮舞所使用,但並不能用以作為復健,或是搬運這一類的服務。
對於服務型機器人而言,在設計上最大的挑戰來自於軟硬體整合、分析能力,以及產業相關知識的導入。蔡宜秀解釋,服務型機器人設計者,在設計的同時必須熟悉產業的作業流程,才能進一步的做出服務上的優化,或者是進一步的解決產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