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和工業技術研究院四日發表發燒晶片等四十一項專利技術,邀集國內相關廠商共組生物晶片研發聯盟,運用全新生物晶片製造技術平台,將生物晶片成本大幅調降九成,未來患者能準確的檢測出感冒、傷寒、小兒麻痺等二十五種發燒病感染病源,也完成全球獨一無二的「氣動式微流體驅動元件」,大幅提高DNA檢測精確度。
工研院新發表的「發燒晶片」,未來要檢測發燒病原菌,只要一滴血,滴在全球首度研發出來的發燒晶片上,當天就可以知道菌種鑑定的結果。該產品技術,包括了方陣基因探針快速佈放技術、發燒晶片及微流體晶片等,副院長李鍾熙說,工研院近三年已研發出十六項四十一件生物晶片專利技術,而方陣探針快速佈放技術,可使生物晶片生產速度提高一百倍以上,且生產成本不到十分之一,屆時能使貴族化的生物晶片成為大量普及的產品。
但根據美國INFORMA預測,到二00五年全球生物晶片巿場會從現在的三億七千萬美元,成長到二十九億美元。晶片旗艦公司,將可以低成本、高品質的產品切入世界生物晶片巿場,提高生物晶片的使用率。另一方面,經濟部希望以工研院開發的一系列生物晶片技術,結合精密機械、資訊軟體、半導體、光學、化學材料、生物技術、醫療院所和創投基金共組生物晶片研發聯盟,開發新的技術平台和應用技術。
方陣探針快速佈放技術富前瞻性,發燒晶片的研發則更貼近大眾生活,研發主持人張傳雄指出,發燒晶片結合微流體晶片技術,可以迅速、準確篩檢二十五種發燒病患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比起以往需三、五天等待檢體結果,發燒晶片在效率、成本方面的優勢相當明顯。因為它不僅可以提高醫療機構和人員診斷的速度和精確度,甚至病患也可自行運用生物晶片診斷病情。
李鍾熙針對發燒晶片的原理說,一般生物晶片上有許多點及軌跡,把血滴在晶片上,可能會造成臨床上擔心的交叉感染,但發燒晶片運用微流體晶片概念,結合氣動式微流體驅動元件,用非接觸,也就是氣體推進的方式,驅動晶片內的血液,而發燒晶片鎖定的二十五種疾病,在晶片上各有其定點,血流到哪些點,便可知道是哪些病原菌導致發燒。
張傳雄表示,發燒晶片是全球首度針對發燒所研發完成的商業晶片,目前已和台大、榮總、三總多家醫院討論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可望作為大量血液篩檢之用,並能監測菌種的抗藥性。
不過要讓發燒晶片普及化,關鍵還是在方陣探針快速佈放技術,生物晶片計畫主持人邱創汎指出,目前生物晶片品質不一,且價格極為昂貴,一片三萬點的晶片約在五百至一千美元之間,若能有效運用方陣探針快速佈放技術,晶片價格將降到一百至三百美元之間,有助生醫研究人員大量開發新藥,進而推展到基因類型判別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