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自由軟體精神與社群演進發展
 

【作者: 何建明,劉政】   2003年09月2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6160】

資訊科技已經成為產業、政府、學術、研究單位的重要基礎建設,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眾已經邁入了嶄新網路化社會的階段。高度網路化後,在個人電腦及網路的應用上,「視窗、Office、IE」就是「電腦、網路」的觀念已經深植到大多數人的腦海中,但除了商用套裝軟體之外,事實上還是有許多撰寫自由軟體或開放源碼的朋友們不停地努力著。在這些朋友的努力下,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以及所衍生出的自由開放、智慧分享的文化意涵,將在網路化社會的相關議題與建設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由軟體精神與價值

在談台灣自由軟體社群現況與發展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何為自由軟體?自由軟體的「自由」意涵,是指可供使用者自由地修改、散佈(free to modify and distribute)的軟體。使用者有權利對軟體原始碼(source code)做修改,但也有義務公布其修改後的原始碼,以利其他使用者可以再次增修與散佈。這樣的共享理念與運作方式,並不是最近才被提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存在,當時的軟體工程師,習慣把自己撰寫出來的「好玩意」分享給其他朋友,因那時候懂電腦的人並不多,「圈內人」喜歡自由散佈程式原始碼,分享經驗交流心得。


1984年之際,一位名叫Richard Stallman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提倡要推動一個大家都能夠自由使用的各式軟體,把它命名為「GNU計劃」。1991年底,一位叫做Linus Torvalds的芬蘭大學生,在386 PC上撰寫了一個稱為Linux的作業系統核心,並放到網路上讓大家分享使用,因為Linux自由與免費的特性,深受電腦玩家的歡迎,使用人數也呈倍數增加,1999年使用Linux的人數已到1200萬人。目前Linux在各資訊領域的應用,如伺服器系統、叢集式運算、嵌入式系統、資訊家電等,已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


除了Linux之外,實際上還有許多建構Internet基礎的軟體與跨平台的重要軟體也屬於自由軟體,包括電子郵件伺服器sendmail、網頁伺服器Apache、Mozilla瀏覽器與辦公室軟體OpenOffice等等。然而,商業界對於自由軟體的「自由(Free)」一詞相當敏感,為了增加自由軟體在市場的接受度、讓其更有利於行銷,Bruce Perence等人倡議「開放源碼(Open Source)」一詞,並由Eric S. Raymond等人創立開放源碼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 (OSI)」,除了標榜原始碼的開放之外,亦包括了自由散佈的形式、管道與授權方式等權利義務的規範。


Linux能快速成長為深受歡迎的作業系統、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能在短期內獲得各界的重視,社群朋友的貢獻功不可沒。翻開辭典,「社群」的解釋是「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標結合成的組織、團體」。一個自由軟體社群想要壯大,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的參與是必須的。


Eric Raymond在其著作《教堂與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開放源碼軟體的發展模式部分中提到,以 Linux為例,由於熟悉UNIX的使用者通常也是程式高手,加上程式碼公開的特性,使得使用者可以親自修改原始碼,以符合自己的需求,同時也使Linux更容易使用,結果又吸引了更多使用者,就這樣類似「滾雪球」效應的結果,一個自由軟體「社群」便誕生了。正由於自由軟體是依靠許多人程式碼的貢獻,因此「社群」在自由軟體的發展上便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由軟體社群的面貌

國際上的開放源碼運動(Open Source Movement)大多與網際網路的歷史緊密結合,其原因是有了網路這個無遠弗屆的通道,以及它平等對待每位網路世界公民的特質,開放源碼的開發模式才得以蓬勃發展。


台灣的自由軟體/開放源碼運動也不例外,開放源碼運動初期,由張育銘、蕭百翔、蕭永慶等人對於FSF與GNU的介紹可說是開潮流的先鋒。而在整個學術大環境的規畫方面,曾黎明、劉大川、黃世昆等人,則致力於將學術網路推廣至各大專院校,並建立tw.bbs.*新聞群組,讓海內外的華文視聽群眾得以方便地交流各式中文的資訊技術,影響相當深遠。其後曾瑞源有系統地將Linux帶上新聞群組,讓許多有心認識及學習Linux的朋友入門。


分析台灣的社群成員的背景,大部分為具有自由開放心態者、或是具有動手修改興趣的玩家,學生也是主要成員,不論是興趣型參與學校社群活動、或資訊學系學生為了進一步研究技術接觸自由軟體均有之。


推動自由軟體發展的四大社群

自由軟體發展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類社群︰


使用者社群(User Group)

台灣自由軟體使用者社群以LUG較為活躍。LUG指的是Linux User Group,TwLUG則指的是Taiwan Linux User Group,整個 TwLUG 的活動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5月底的「臺灣Linux使用者組織」,由黃昭龍等人所籌辦的聚會開始。王齊年則在1997年秋天以TwLUG(www.linux.org.tw)網站型式廣招同好。目前提供網站、mailing list與Blog的服務,做為Linux同好們的討論交流場所。


除了北區的活動之外,中區與南區也有LUG的人員與活動。KaLUG(Kaohsiung LUG)最初於1999年1月開始籌畫聚會活動,目前已有mailing list與定期的聯誼聚會。TnLUG(Tainan LUG)與TcLUG(TaiChung LUG)則是台南與台中的朋友組成的同好會。


E-learning社群

Studyarea是國內最大OpenSource教學網站之一,站長陳思永(netman)起初為了有系統回答BBS Linux連線版的疑問,而寫成一系列教學文章,引起網友的熱烈迴響,之後隨著一些網友如蔡德明(鳥哥)的加入而開始形成教學寫作團隊,現在有網站與討論區。為了讓Studyarea網站的文章能作更有效的釋出與利用, Studyarea於2002年另外與軟體自由協會共同成立「LIY(Learn It Yourself)」計畫網站,由黃敏松協助大部分的網站程式改版。


摩托學園則是以Debian為主題的著名教學網站,站長陳漢儀(moto)以撰寫“Debian無痛起步法"聞名,在劉權儀(chuany)、葉信佑(asho)、jesse等網友的協助下陸續成立討論區,並註冊debian.org.tw網域,以推廣 Debian 的使用為目標。


在國內的教育界方面,資訊教育與應用議題近年來重要性逐漸提升,但面對著商業軟體高授權費用以及資訊硬體更新迅速,加上各校資訊化程度不一,功能強大、免授權費又可自由散佈的自由軟體便成為教育界人士亟欲推廣的目標。


各縣市的教育網路中心,除了負責中小學的學術網路管理外,在帶領縣市內學校的資訊化時,通常也是站在第一線的角色。去年年底教育部開會決定,從全省一些積極進行自由軟體推廣的教育網路中心中,選出五縣市作為自由軟體的推動中心,包括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嘉義市與高雄縣等。教改部分則有軟體自由協會成立校園自由軟體諮詢服務中心,新竹市社區大學柯森、賈維平等人亦致力於推廣Linux系統管理。


中文化(Localization)社群

國內關於自由軟體中文化技術的探討,最早可追溯自蔡志浩tw.bbs.comp.chinese 上所討論的中文詞頻、斷詞、詞庫等技術內容,成為往後一些中文資訊處理實作時的重要基礎。其後的王佑中開發出不少Linux中文化的軟體,著名的chdrv便是他的傑作。而其他相關X視窗環境下的中文化應用程式,如cxterm、xcin、CXwin、TaBE計畫等,都成為建構中文環境的幾項成果。在中文排版系統方面,陳弘毅於1994年開始撰寫ChiTeX與ChilaTeX;其後吳聰敏與吳聰慧共同發展延伸TeX/LaTeX 之功能,撰寫出可以排版中文的cwTeX 排版系統;李果正則致力於研究CJK/Latex與撰寫相關的推廣文章。


國內最著名的Linux中文化社群計畫為鄭原忠(小虫)於1998年所整合出來的CLE-ChineseLinux Extension-中文Linux延伸套件。推出後受到Linux同好們的注意。這套針對Red Hat Linux系統,將中文rpm程式包裹整理搭配於內的「套件」,大幅降低了中文環境的建置門檻,黃志偉、張崇嚴等人則為CLE套件的維護付出不少心力。同一時期,洪朝貴開始於網路上整理並解說自由軟體的理念,成為極具參考價值的線上資源。


隨著Linux各主要套件推出中文版本,CLE的成果被納入許多散佈套件當中,但國內仍有其他朋友熱心從事各式系統與文件的中文化,如Slackware CLE套件的吳文政,Debian中文計畫的蔡志展,KDE中文化的鄭原真,CLDP的彭建翔,Zope文件中文化的龐誠恩等人。


中文化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又稱I18N),原先Linux上為了制定全球化標準而有了Li18nux國際型計劃,後來擴充到Linux之外所有 Open Source 的領域,因而更名為Ope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itiative(Open I18N),由非營利組織Free Standards Group所贊助,並為全世界各大廠如 IBM、Sun、NEC、Red Hat、Oracle等支持,對於Linux系統上的多國語文處理技術和環境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中文部分亦不例外。台灣部分有葉平,謝東翰,陳更欣等人推動OpenI18N的相關議題。


開發者(Developer)社群

台灣的開發者社群,較為著名的有藝立協(elixus),由唐宗漢,高嘉良等人創立,除了推廣Perl的寫作外,也從事Blog推廣、技術書籍著作與翻譯等工作。


FreeBSD社群在國內雖不似Linux社群使用人數多,但成員多以進階玩家或資訊科系學生為主。早期FreeBSD的中文化努力,以李建達、吳慶鴻等人為主力,李建達的「黑皮書」至今仍為介紹 FreeBSD最具份量的本土出版物。交大資工系則早在1995年中就已經建立FreeBSD網站,提供各項網路資源服務。目前國內有網友cremaker等人成立BUG(BSD User Group)網站以饗同好。


2000年6月份,有鑑於當時國內開放源碼社群缺乏一個與外界溝通的窗口,社群朋友們希望能成立一個非營利的法人組織。在經歷十個月的討論與籌辦後,以推廣軟體自由理念及服務開放源碼社群的軟體自由協會(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 SLAT)在2001年4月8日正式成立,理事長為中研院計算中心主任林誠謙博士。


軟體自由協會成立後推動多項計畫與活動,重要成果包括撰寫《自由軟體總藍圖》、舉辦開放源碼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Source,ICOS)、開放源碼軟體競賽、成立自由軟體教材交流網站等。


表一 台灣開放社群志工 / 英雄榜
志工 / 英雄 事蹟 相關網站、信箱
張育銘、蕭百翔、蕭永慶 FSF、GNU介紹先鋒  
曾黎明、劉大川、黃世昆 將學術網路推廣至各大專院校,並建立te.bbs.*新聞社群  
使用者社群
黃昭龍等人 1994年5月籌辦「台灣Linux使用者組織」 http://www.linux.org.tw/
王齊年 1997年秋TwLUG開台,做為Linux同好們討論場所 http://www.linux.org.tw
梁力基 成立台南Linux使用者團體 http://kalug.linux.org.tw
李忠穎 成立Zope推廣與教育訓練推廣社群 http://www.zope.org.tw
E-learning社群
陳思永(netman)、蔡德明(鳥哥)
架設“Studyarea”、“鳥哥的私房菜”教學網站,率先撰寫Linux系列教學文章 http://www.study-area.org、http://www.vbird.org/
黃敏松 協助“LIY”計畫網站程式改版 http://liy.slat.org
陳漢儀(moto)、劉權儀(chuany)、葉信佑(asho)、jesse 大力推廣Debian,站長moto以撰寫“Debian無痛起步法”聞名 http://debian.org.tw
柯森、賈維平等人 致力於新竹社區大學推廣Linux系統管理 http://r703a.chem.nthu.edu.tw /~ks/
中文化社群
蔡志浩 率先探討中文詞頻、斷詞、詞庫等技術內容,成為往後一些中文資訊處理實作時的重要基礎 tw.bbs.comp.chinese
王佑中 開發多項Linux中文化軟體,以chdrv最著名 http://bbs.ee.ntu.edu.tw /boards/Linux/7/2/2.html
陳弘毅 於1994年開始撰寫ChiTeX與ChiaTeX中文排版系統相關軟體 http://libai.math.ncu.edu.tw /bcc16/7/latex/index.shtml
吳聰敏、吳聰慧 共同發展延伸TeX/LaTeX功能,撰寫可排版中文的cwTeX排版系統 http://ccms.ntu.edu.tw /~ntut019/cwtex/cwtex.html
李果正 致力研究CJK/Latex與撰寫相關推廣文章 http://www.math.thu.edu.tw /~nhuang/CJKLaTeX /CJKLaTeX.html
鄭原忠(小虫) 於1998年整合出CLE中文Linux延伸套件 http://cle.linux.org.tw /index.php?SCREEN=cle_main& pathway=66
黃志偉、張崇嚴 致力維護CLE套件  
洪朝貴 推動自由軟體理念不遺餘力,自命為自由軟體傳教士 http://www.cyut.edu.tw/~ckhung/
吳文政 推動Slackware CLE套件 http://ywcmail.sunsite.dk/slack/
蔡志展 推動Debian中文計畫 http://kalug.linux.org.tw /~lloyd/LLoyd_Hand_Book/book /debian-base-server.html
鄭原真 推動KDE中文化 http://kde.linux.org.tw
彭建翔 推動CLDP  
龐誠恩 推動Zope中文化 http://zope.slat.org/project /zopebook
葉平、謝東翰、陳更欣 推動OpenI18N國際化計畫 http://i18n.linux.org.tw/li18nux/
開發者社群
唐宗漢、高嘉良等人 創立藝立協(elinus),推廣Perl寫作、Blog等 http://meta.elixus.org
李建達、吳慶鴻等人 早期FreeBSD中文化的推動  
沈俊興 成立FreeBSD中文入口網站 http://freebsd.sinica.edu.tw
Cremaker等人 成立BSD User Group,提供各項網路資源服務 http://www.openi18n.org / http://www.bug.club.tw

自由軟體社群面臨的挑戰與因應

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對於軟體開發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觀念,但自由軟體並不是一種程式技巧或電腦技術,要推廣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理念,不只是教會人們使用Linux等技術,還包括人們對於軟體觀念的轉換。


不論是自由軟體或是開放源碼,對國人來說都是與現有版權私有(Proprietary)想法大相逕庭的新觀念,有多少人願意貢獻開放源碼軟體和花時間去理解、參與管理這些開放源碼的軟體,是未來這套發展模式的成功與否的主要關鍵。我們不是要以高論調倡導開放所有的軟體源碼,而是期望軟體所有權者善用選擇的權利:如果封閉會有更高的價值,就選擇封閉;如果開放更有價值的話,就選擇開放;如果開放的同時仍保有不開放的部分,也是一種選擇的自由。重點在於如何讓軟體源碼所有權者在做選擇的時候,能夠加強其選擇開放的意願。


要讓產業界釋放軟體源碼不是容易的事。對產業界而言,很多軟體往往只有單一使用者受惠的價值。這些軟體源碼如果釋放出來,不論是由廠商再加值,或成為年輕人學習成長的材料,其價值都會相對提高。


國外相關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軟體發展愈先進的國家,自由軟體的發展程度也相對較高,反觀台灣目前的資訊產業環境以硬體產業為主,軟體產業產值仍弱,不僅欠缺結構性的需求,更缺乏軟體人才與專案管理人才的投入,若能有效推廣自由軟體,亦可望對國內的軟體產業有正面提升的良性循環作用。


台灣自由軟體社群發展的願景

為了讓台灣自由軟體市場健全的發展,政府從今年開始啟動一系列的自由軟體產業推動計畫,預計三年內將投入2.03億元的預算,透過明確的計畫執行,希望到2007年能創造自由軟體相關產品約50億元的產值,並從目前20家的投入規模增長到50家,政府與企業採用網路伺服器平臺比例從10%增長到30%、用戶端從0.2%到5%,期間開發的新應用軟體達100件以上,並積極推動兩岸自由軟體的中文共通性平臺規格。


為了培育優質化的自由軟體發展環境,政府今年度將從市場研究與策進、產業規劃與推動、產品標準與測試、社群發展與交流等四個面向推動自由軟體的成長發展。因應社群發展與推動的目的,經濟部工業局成立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期望透過自由軟體鑄造場的建置,提供國內自由軟體社群一個永續經營的網路服務系統;並經營具示範指標的自由軟體開發者社群,進而提出自由軟體社群的調查報告,藉以建立自由軟體人才資料庫。


就像本文先前所提,自由軟體與社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若想獲得高品質的自由軟體,必需要有足夠的社群,目前台灣的社群人數還有成長的空間,如何提升本土社群的質和量,成為當前的第一要務。


放眼未來,國內除了努力人才教育與培訓,還必須要注重協同合作的重視與訓練,甚至公民意識與公民社會的建立,才能經營出一個讓樂於工作與分享的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社群共同創作的公共園地。


此外,台灣硬體週邊產業體系完整,加上具有產業文化與結構上機動性高,因應變化快速的優勢,若能把握這項優勢,再結合自由軟體的開發經驗,將可望打造出具備開放分享、協同合作、樂於付出及修補精神的台灣資訊發展環境。


最後,期待台灣的發展環境優質化、產業體系規模化、開發社群國際化與自主產品高值化後,能將政府與企業廣泛創新應用自由軟體產品及發展方式的經驗輸出至其他國家,增加產業競爭力與外交籌碼,向自由軟體產業重鎮的目標邁進。(本文作者何建明現職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研究員,及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主持人;劉政現任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


後記

本文的撰寫過程中,歷史紀錄由軟體自由協會理事胡崇偉(http://www.zope.org.tw/Members/marr)整理,監事鄭原真(ycheng@slat.org)提供文章意見,涂敏怡(tumi@slat.org,在協會負責網站內容編輯)協助文字整理,僅此致謝,至於文中眾多社群朋友大名則是對於自由軟體與開放源碼前輩們篳路藍縷、無私貢獻的感謝。


授權聲明

1.本文歡迎非商業用途之複製與使用,惟使用時請全文照登,商業用途之轉載請事先取得本刊及作者同意。


2.由於開放源碼運動方興未艾,而本文有關歷史資料的紀錄可說掛一漏萬且不免有遺珠之憾,因此歡迎任何知道社群歷史並且認同本授權方式的朋友為本文增刪補正,增補的資訊請寄jeffliu@slat.org。


延 伸 閱 讀
網路上的傳奇組織 - 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這篇文章介紹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成立的經過,還有創辦人Richard M. Stallman (RMS)的故事,對FSF及所謂自由軟體的精神與意義有相當詳細的闡述。。
從軟體多元選擇淺談自由軟體:文中除了簡介自由軟體之外,更討論了現在學校教育環境如何利用自由軟體,讓教師在學校能夠更輕鬆地管理軟、硬體,並能夠收集到多元的軟體教學工具,自由軟體應用的環境能協助教學網路管理,也可以避免單一廠商壟斷教材。。
與微軟作業系統相比擬的Linux Kernel 2.6:目前Linux的Kernel (核心程式)已經發展到2.6的版本,在效能上提升許多,本文中有詳盡的介紹。。
開放源碼運動的歷史:說明"開放源碼"一詞的起源,文中指出開放源碼運動的史前史,其實包括了整個Unix、Internet自由軟體和駭客文化的歷史。
相關組織網站
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
開放源碼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
軟體自由協會(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 SLAT)
Taiwam Linux User Group網站地圖
相關文章
科技變遷下低風險的機上盒設計
開放原始碼與全球化趨勢
自由企業中介軟體資源與參考架構
從社群到商業化看台灣Linux市場的策略思維
2006年台灣大型企業自由軟體應用現況與趨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數智創新大賽助力產學接軌 鼎新培育未來AI智客
» VicOne深植車用資安DNA再報喜 獲TISAX AL3最高等級認證
» 勤業眾信獻策5方針 解決GenAI創新3大常見風險
» Fortinet整合SASE突破組織分散管理困境 重塑雲端安全的混合未來
» UD Trucks選用VicOne解決方案 利用情境化攻擊情報洞察風險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8.69.3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