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480年-長城烽火台;西元1837年-摩斯電報機;西元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機;西元1926年-電視機;沒錯,這正是人類科技文明的演化簡史。但同時也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史。有人說︰「沒有電腦,能叫網路嗎?」相信戰國時代的守城士兵看到十里外的狼煙烽火一起,就跟我們在Age of Empire(註一)中受到連線對手的攻擊一樣,都是緊張而繃起神經的。所以網路並不是甚麼新玩意,而且早就和生活融為一體了。開宗明義的說,種種網路的價值與應用廣泛的程度在於這個網路在有限時間內能傳送的位元數(Bits),也就是資訊量的多寡。烽火台的作用在於以煙火示警,煙火一起就是有敵來犯,因此它傳遞的資訊量就是1個Bit;雖然簡單而迅速,但如果是守城的傢伙抽煙引起了火災,這錯誤的訊息依舊是傳遞下去了。因此,科技的進步解救了人們,文字(電報)、聲音(電話、廣播)、影像(電視)等更多的傳遞媒介豐富並加速了我們的資訊取得,但為了應付這更多的Bits傳輸,我們要有更強大而快速的資訊處理工具,此時,電腦的誕生適時的解決此一窘境;有了電腦處理龐大的資訊流動,才能帶動網際網路的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