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让半导体测试更省时省事
Credence亚洲区总裁朱陵生:

【作者: 鄭妤君】2005年02月01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5787】

本刊社长兼总编辑黄俊义(以下简称黄):Credence在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耕耘已久,在2004年更宣布购并另一家测试设备业者NPTest,扩大了产品线的范围;全新的Credence目前的策略方向为何?未来又有哪些发展计画?


Credence亚洲区总裁朱陵生(以下简称朱):创立于1978年的Credence在与NPTest合并之前已经​​有很长一段发展的历史,在IC设计验证、特性分析测试与量产测试等领域的产品也有不错的成绩,但在技术发展上仍然有一些待突破的瓶颈;在因缘际会之下,Credence决定收购前身为Schlumberger Semiconductor Solutions、专长高阶数位测试的NPTest,而双方合并之后,NPTest所拥有的技术正好能补强过去Credence所欠缺的部分,让全新的Credence成为可支援IC设计到测试(design to test)的全方位设备业者。


新Credence所拥有的测试技术线除了能支援IC设计前端的可测试设计(Design for Test;DFT)、除错(debug)、特性分析(Characterization)等程序,也能提供各种除了DRAM以外(DRAM测试目前以Advantest的设备为最大宗)的IC测试软、硬体设备,包括SoC、数位或类比混合讯号IC(Analog Mixed Signal;AMS),以及非挥发性记忆体(Non-Volatile Memory;NVM)、汽车IC等。虽然目前Credence在整体营业额的排名仍在后Teradyne与Agilent等同业之后,暂居第三位,但在产品的完整性上可说是领先业界,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在未来的几年有更进一步的成长,也将持续努力将每一条产品线的成绩达到业界领先,提供客户低成本的半导体测试解决方案。


《图一 Credence亚洲区总裁朱陵生》
《图一 Credence亚洲区总裁朱陵生》

DFT为节省IC生产成本一大趋势

黄:可测试设计(DFT)在近年来的SoC趋势下,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可说是日益显著,究竟此类技术的优势何在? Credence在此一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发展现况又是如何?


朱:DFT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IC内部电路的复杂度不断升高,尤其在SoC的设计中,若是采用传统的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不但花费的时间很长,设备也十分昂贵;而DFT是在IC设计初期预先将一些测试参数植入,透过这样的程序,可将所需的测试设备成本大幅降低,也能节省大量后期测试所需的时间,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但由于DFT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在IC设计初期投入心力,技术上有其困难度,因此大多是具规模的IC大厂如英特尔(Intel)、超微(AMD)或IBM等,才有能力进行这类的设计;此外,基于以上的特性,DFT也比较适合产品周期较长的IC,如消费性IC等更新较快的的产品,采用DFT就可能会不敷成本。


过去NPTest在DFT领域即有不错的成绩,也曾经与Intel进行相关的合作,而那些经验与专长也融入目前Credence主打的SoC测试设备Sapphire;我们除了出售机台,也协助有意投入DFT的IC设计业者了解相关技术。目前市面有一些厂商出售DFT所需的IP,但因为现成的IP不见得可以相容所有的IC,因此DFT大多数都必须提供客户导向的服务,站在最终测试的角度提供所需的前端设计考量。我们相信DFT的概念会越来越为市场广泛接受,也将持续耕耘此一领域的技术,致力为客户节省成本。


黄:Credence的SoC测试设备产品线占整体营业额的比例很高,在台湾地区市场也很积极推广此一领域的设备,主要原因为何? SoC亦为目前台湾IC产业界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Credence以设备商的角度对此又有哪些看法与建议?


朱:Credence在尚未合并NPTest之前,产品线较为单一,因此也必须寻求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领域才能维持稳定的营收与成长,SoC正是一个潮流。以Credence在2000年推出的SoC测试设备Quartet为例,即曾创下一季出货300台的成绩,该套设备在台湾也有800台以上的装机,因此Credence积极投入SoC领域的原因,一开始就是基于市场的考量。而以台湾市场来看,本地的特性是半导体业分工精细,拥有专业的晶圆代工厂与封装代工厂、测试代工厂,在国际之间享有盛名,也有许多国外IC大厂将代工订单释出给台湾的代工业者;这些由台湾业者代工制造、封测的IC大多是以SoC为主,因此Credence在台湾自然也以SoC测试设备为销售大宗与主打产品线。


通讯SoC是台湾未来可拓展之商机

以台湾IC产业长期的发展来看,微处理器(CPU)的技术掌握在AMD、Intel等大厂手中,​​台湾IC业者短期之内很难进入;DRAM、Flash等记忆体又以日本、韩国等地业者的生产量最大,台湾厂商恐怕不容易超越;因此看起来SoC仍是台湾IC产业发展的最佳方向。国内IC业者除​​了在晶圆代工、封测代工部门的厂商有不少来自国外业者的SoC相关订单,目前在IC设计部份也有不错的发展,包括凌阳、联发科,都是在SoC领域有杰出表现的厂商,未来的成长性十分看好;而除了以消费性电子为主的应用,我认为台湾未来也可以着重通讯领域SoC的研发,以拓展更大的商机。


而其实SoC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严格的硬体结构定义,市场所说的SoC大多指的是整合设计的IC,而这些高复杂度、集合了多种功能的晶片不但是趋势,也对测试设备厂商形成一大挑战;Credence不断在各个数位、类比或非挥发性记忆体等不同领域寻求技术领先的目的,也是为了在SoC的大趋势之下提供客户更好的测试解决方案。


黄:您在Credence主管日本之外的整个亚太区域,以您的观察,目前亚洲各区域半导体市场的发展现况与特色为何?台湾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朱:日本因为半导体大厂众多,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量也比其他亚洲国家高出许多,因此设备业者通常都把日本独立为单一市场,并未包括在亚洲的范围之内;目前Credence亚洲区市场包括了台湾、中国、韩国以及南亚地区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与印度等地。以各区域市场来看,韩国是以DRAM为强项,虽然有Samsung、LG等大型半导体厂商也有SoC的设计,但并非是专长所在;南亚诸国在过去则是因为有低廉的人力成本为诱因,吸引不少国际厂商前往投资封装、测试厂,但近几年来中国的崛起已经让南亚的优势出现威胁;中国目前正试图以复制台湾的代工成功经验来切入半导体市场,包括中芯、宏力等晶圆代工厂陆续成立,也开始小有斩获,成长的潜力很大;而台湾可说是全球晶圆代工、封测代工的重镇,是亚洲半导体市场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市场的崛起不容小觑

目前Credence在亚洲是以台湾与韩国为前两大市场,台湾大型封测厂林立,一直都是销售量最佳的地区,韩国在SoC、RF与Fla​​sh等IC的测试需求成长性也很好,南亚地区则是以服务大厂客户为主;中国市场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因为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IC消耗量极大,是我们密切观察中的目标区域。中国的来势汹汹不但威胁南亚,同样对台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我认为对台湾来说要保持优势,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例如自创品牌就是一个解决之道。


黄:台湾与中国的竞合是近年来备受半导体产业界重视的课题,台湾要摆脱中国的急起直追、保持市场优势,除了您之前所说的自创品牌方法,还有哪些可着力之处?在整体产业政策上又有哪些较为不足或需要改进之处?


朱:台湾的晶圆厂众多、封测厂多,但这并不代表代工产业重镇的地位会历久不衰,中国企图复制台湾成功模式的策略,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台湾不能只靠代工,发展具独创性的IC设计产业是当务之急,只有走设计、建立自有品牌,才能站稳竞争优势。而中国市场的兴起虽然是个威胁,也同样是一个不应该错过的商机;两岸的地域如此接近、在文化和语言上也同出一源,台湾厂商实在应该把握良机趁早到中国“卡位”,而不是眼看着全球其他国家的业者纷纷捷足先登。


台湾内部有许多舆论都担心,一旦松绑台湾厂商前往中国投资的种种限制,是不是会让台湾更快优势尽失,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要看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上的眼光与智慧;像欧、美也有很多国家的厂商,将亚洲市场做为重要的经营区域,资金却没有因此而全部外移,最后还是回流母国,台湾同样也可以设计类似的规范,创造厂商与整体社会的双赢。台湾的腹地狭小,绑着厂商实在不是长远之计,中国随时都有可能有进一步扩大成长,值得伺机而动抢占商机,这是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政策制定有关当局应该审慎思考的一大课题。


台湾本土设备产业发展尚待突破

黄:设备产业往往对整体市场的景气变化,较其他的部门更加敏感,展望未来,您认为新年度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前景如何?而台湾一直以来在半导体设备业的发展上都不是非常顺利,至今都是外商的天下,主要原因究竟为何?是否可能有所突破?


朱:现今的半导体市场循环周期越来越不确定、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要能准确预测整年度的景气前景几乎是不可能的;依目前的状况来看,比较肯定的是最近一、两季还看不到任何发展性较佳的新技术,因此整体景气表现应该也是持平,恐怕得等到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产品出现,才有机会创造较强劲的成长。


半导体设备业对于整体景气变化确实较为敏感,台湾也很希望发展本土的设备产业,但不顺利的原因并不是本地的半导体技术能力不够,主要是因为半导体设备不只是需要IC硬体技术,更需要精密机械、软体等其他技术的搭配,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实力显然较为不足,也缺乏大笔的资金投入,不利研发时间很长、回收获利较慢的设备产业生存。这样的状况在未来不见得完全无法突破,我们也很希望看见台湾本土能出现优秀的同业,毕竟对任何一种产业来说,有良性的竞争才能促成更多的技术进步。


(整理\郑?君;摄影\振汉)


相关文章
AI PC华丽登场 引领算力为王的时代
让6G主动创造新价值 提供通讯产业应用机会
融合航太与无线生态 NTN打造下世代网路
AI世代的记忆体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边缘AI应用发展 开启嵌入式智慧新时代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思科助凯基证券打造准确稳定且安全的智慧金控系统
» AWS:企业应透过生成式AI进行「安全的创新」
» 台湾应用材料启动「应材苗懂计画」 共组「半导体科普教育联盟」
» 大联大世平集团携手NXP持续深耕工业物联网产业
» BSI开启跨部门合作应对气候变迁 推动ISO标准变革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T4LSXZYSTACUKN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