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25年下半年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之後,未來能源供應將全數仰賴火力發電、再生能源與抽蓄(水)電力等系統的調度,包含虛擬電廠或實體儲能系統等,則都將成為未來維持電網韌性的主角。
當台灣最後一部核電機組於5月17日停止運轉,正式結束長達40年的供電服務之後,雖然依政府後續規劃,將由大潭、興達、台中等4處大型燃氣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481萬瓩,來填補所有除役機組留下的315萬瓩裝置容量供電缺口。期望藉此確保到了2032年前供電無虞,卻也代表未來台灣能源供應將全數仰賴火力發電、再生能源與抽蓄(水)電力等無碳基載電力系統的調度。
然而,讓人擔心的是,再生能源不僅無法提供穩定基載電力,開發進度落後造成發電量不如預期。因此,更導致排碳火電須提高占比,並被迫成為未來數年的供電主力。「台灣真正缺的,是能在關鍵時刻靈活調度與應變的潔淨電力。」包括和碩聯合科技公司董事長暨策略長童子賢也舉旗下子公司之一的景碩科技為例,在過去5年來電費增加7億元;且因電壓不穩,導致精密製程中的不良品大增。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