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2000年年初的時候,包括宏碁、華彩、華碩、裕隆、威京、PC HOME等七、八家事業機構,各擁資金數億至數十億元,以一擲千金之勢砸在許多有創意的網路經營團隊身上。在他們的創投計畫中,從娛樂、教育、財經等內容網站到關鍵技術的開發等等,包羅萬象,接受其輔導的案例中,別出心裁、甚至是改革性的點子、模式更是俯拾可得。那時網路事業看來真是生氣蓬勃、前程似錦。
事隔不到四個月,那斯達克爆出網路公司泡沬化危機,便骨牌效應地一路向全球蔓延,勢如破竹完全不可抵禦。演變至今,若真有個行業稱為網路業的話,那還真只能用「蕭條」來形容現在的景況。至於曾被看好的那些網路經營團隊,在資金後繼無力下,很多的想法如今只好束緒高閣了。
當然,我們並不認為網路上的網站經營者自成了一個新興行業,各式網站皆為服務人類的各種需求而來,而絕大多數的定位與實體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無異,且共同競爭客戶市場。在這一波的虛擬泡沬化後,人才、經驗可望被實體的各行各業所接收,五花八門的點子仍有重現江湖的機會,但怕的是,一些改革性的初衷將已盪然無存。
多數網站抱著網路淘金的憧憬而來,搞的仍是資本市場的那一套。他們不惜以重金請來偶像明星代言,或找來大批的人,擺氣勢、充場面,以為只要把名聲做大了,在所謂「新經濟」中的地位就能穩固,獲利自然滾滾而來。雖然手法乏善可陳,但趁這種氣氛之便,倒也讓一些理念、創意獨具的人更容易籌到資金,把想法付諸實現。
在資本市場,價值觀只有一套,也就是不斷想辦法刺激消費,才能繼續擴大財富;但當市場飽和,或宣傳技倆失靈時,往往就得面對泡沬化、景氣崩盤的反撲。大家在商場、職場上冷酷爭奪,卻往往迷失了賺錢的初衷,只是為了換取其他的必要需求。所以,如果能夠透過某一機制,讓大家能在一個平等互惠的條件下,以交換或合作來達成彼此的需求,這樣一來,財富的必要性就會大大降低,分享互助的精神也更容易被彰顯。
網際網路的開放、對等與資訊交換低門檻等特性,讓上述的機制有了成形的機會,也吸引不少人抱著資訊分享、經營互利的熱誠投身網路事業,其中,開放原始碼的社群,正是最成功的例子。但在太多其他的地方,則因尚未落地生根即面臨惡劣的氣候環境,當這群人也必須向傳統勢力靠攏才能生存時,其批判性、自主性難保不被收編、馴化,如此一來,一場難得的足以向舊式經濟挑戰、形成真正多元價值社會的機會可能就此失去掉了。
還有機會嗎?當然,網路的世界還未定形,只要仍在變就還有機會,然而最大的契機,或許還看這群曾經豪氣干雲的網路工作者,是安於現實,或仍有所堅持,在沈澱後蓄積出更大的影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