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視訊接頭、接線的數位革命:DVI、HDMI
從類比門戶到數位默契

【作者: 陳隱志】   2005年03月05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6660】

PC與CE(過去多指TV)的視訊規格,一直是以井河不相犯的方式發展演進,過去在類比映像管(CRT)時代是如此,如今進入了數位液晶顯示器(LCD)後也是一樣。


雖然PC於80年代初的時候仍然落後於TV,當PC還在使用單色的MDA、MGA顯示器時,TV早已是全面彩色化,但在80年代末的VGA出現後,PC在視訊規格上便開始追上並超越TV,甚至在90年代末率先從類比跨入數位領域,開始採行平面液晶顯示器(在此指桌上型PC,筆記型PC則更早)。



《圖一  DVI提供2個Link,每個Link各有3個Channel,2個Link一起用上,最多可以達到350MPix/Sec的傳輸率,即每秒可傳遞350個「百萬像素,Mega Pixel」。》
《圖一 DVI提供2個Link,每個Link各有3個Channel,2個Link一起用上,最多可以達到350MPix/Sec的傳輸率,即每秒可傳遞350個「百萬像素,Mega Pixel」。》

<圖片來源:DVI.org>


用數位相容類比的諸多副作用

PC開始採用數位平面的液晶顯示器後,顯示器為了相容過往的CRT類比介面,因此依然採行RGB訊號,然在數位顯示器逐漸普及後,這樣的相容作法反而是種多餘程序,且會造成視訊頻寬提升的限制,以及訊號劣化的副作用。


所謂多餘程序,即是PC內的視訊資料本是數位,為了讓類比CRT顯示器能夠接受,所以訊號在輸出到PC機外前會轉換成類比訊號(DAC),但如今液晶顯示器為原生數位運作,為了相容現有的類比訊號,顯示器內則設置了類比轉數位的機制(ADC),如此成了「DA後又要AD」,所以:何不直接D→D?省去DA→AD的麻煩?


其次,由於數位視訊的出色力、解析度、更新率都在提升,數位視訊的資料傳量愈來愈大,也需要愈來愈快,而繁瑣的轉換程序則會對傳輸的提升造成阻礙。再者,由於訊號經過兩次轉換,也致使資料容易產生偏差,最常見到的即是畫面產生像素抖動(Pixel Jitter)情形,D/A、A/D轉換程序造成信號劣化的影響,在愈高、愈快的傳輸時愈是明顯。有鑑於此,PC陣營便意識到:該提出原生數位傳輸的視訊介面了。


嘗試P&D、摸索DFP、選定DVI

PC對於視訊傳輸、視訊接頭的數位化,其實也是歷經一番摸索嘗試的,最初人們認為用IEEE 1394a來進行視訊傳輸,不過1394a僅400Mbps,只夠傳輸壓縮性的數位視訊,如此畫面品質會有所折損,而且視訊多只要單向傳輸,僅控制方面的信號需要雙向,然1394a卻是完全雙向傳輸的設計,很明顯的是用於數據傳輸,難以對視訊輸出應用而有專精的設計,原因是雙向傳輸不易再拓增傳輸頻寬。(當然!當時USB 2.0尚未出現,USB 1.1的12Mbps也無法因應視訊傳輸,之後USB 2.0的480Mbps也是不夠的。)


放棄1394後,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Organization)於1997年6月6日提出P&D(Plug & Display)1.0的數位視訊規格,但也未獲成功,主因在於價格過昂,由於P&D不僅是輸出數位視訊,也被寄託要能相容既有外接線的功用角色,即是P&D還要能充當USB、1394傳輸之用,多功用的結果自然價格居高部下,致使P&D無法成為主流。


P&D失敗後,另一個組織:DFPG(Digital Flat Panel Group)於1999年2月14日提出DFP,DFP似乎又矯枉過正,即是一個全新、純數位式的視訊接頭,完全無法相容PC既有的類比RGB訊號,因此一樣未獲重用。


P&D、DFP相繼失敗後,也造就了之後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的成功,1999年4月2日由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提出DVI 1.0,捨棄了P&D的諸多角色包袱,也避開了DFP的全新不相容錯誤,僅相容RGB類比視訊,自此成為PC於數位視訊傳輸上的主流。不過,前面的摸索並非完全沒有收穫,P&D的信號傳輸方式: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由於其規格相當卓越,因此在之後的DFP也使用TMDS式信號傳輸,包括DVI、HDMI也繼續沿用。


(附註:DDWG的創始會員有:Intel英特爾、Silicon Image矽像、COMPAQ康百克、Fujitsu富士通、HP惠普、IBM國際商業機器、NEC恩益禧(日本電氣)。)


《圖二  HDMI是以DVI技術為基礎,並針對消費性電子領域的需求而制訂的數位視訊傳輸規格。》
《圖二 HDMI是以DVI技術為基礎,並針對消費性電子領域的需求而制訂的數位視訊傳輸規格。》

<圖片來源:HDMI.org>


DVI之卓越特點

除了捨棄不必要的角色任務以及適度的過往相容外,DVI其實也有諸多方面優於過去的P&D、DFP,雖然P&D、DFP、DVI三者都使用TMDS傳輸,且頻率皆為165MHz,但由於DVI具有兩組連線(Link),而P&D、DFP僅有一組,使得總傳輸頻寬多出一倍,僅有單一個Link時,其頻寬最高只能支援SXGA(1280×1024)的傳輸,但DVI卻可以達1600×1200@85Hz或HDTV(1920×1080)等更高表現。(附註:眼前多半只用到Single Link,尚少有應用能用至Dual Link。)


至於DVI如何相容原有的類比RGB?事實上DVI上一樣具有過去類比RGB所需的各種類比信號,包括R紅、G綠、B藍、H水平、V垂直、SCK時脈、SDA資料等,如此在實體連接上只要一個轉接頭即可,不過機內仍然需要DAC(RAMDAC,獨立外接晶片,或內建於繪圖晶片內)的轉換機制。


《圖三 TOSHIBA所展示的HDMI收訊電路板(TC90701FG)、HDMI發訊電路板(TC70701FG)、及微控器驗證板,目前對HDMI收發訊晶片最積極的,除了Silicon Image外就屬TOSHIBA第二活躍。》
《圖三 TOSHIBA所展示的HDMI收訊電路板(TC90701FG)、HDMI發訊電路板(TC70701FG)、及微控器驗證板,目前對HDMI收發訊晶片最積極的,除了Silicon Image外就屬TOSHIBA第二活躍。》

<圖片來源:HDMI.org>


DVI對PC而言足夠,但在CE上仍有些不適用

DVI確定成為PC界的新視訊標準,但這是否適用於消費性電子呢?消費性電子的數位電視(DTV、HDTV)、家庭劇院型投影機(Projector)、電視遊樂器(Game Console)、機頂盒(STB)、硬碟錄放影機(PVR)等是否也適用呢?


雖然今日的消費性電子,其視訊方面也在積極數位化,但PC與CE仍有其差別,以下列舉其中一些不同處,說明DVI為何只適合PC,而不適用於CE:


  • (1)PC顯示器的尺寸多半在15~21吋間,而數位電視動輒32~35吋,且PC一直是4:3的長寬比,而TV卻是改採16:9的寬型設計,但DTV/HDTV的解析度與頻寬與PC相比不需要太多,PC未來有可能用到DVI的Dual Link,但對CE而言Single Link便很足夠。參考(圖一)


  • (2)部分商用PC只需要視訊顯示,幾乎不需要任何音效,或是簡易的耳機、雙聲道(STEREO)即是足夠,但CE多半是家庭劇院式的客廳應用,音效、多聲道(如Dolby Digital、dts、THX等)幾乎成為必備功用。


  • (3)DVI提供相容過去PC的RGB類比訊號,但消費性電子沒有此相容需要,反而是傳統類比電視的訊號(如Composite端子、S端子、Component端子等)需要被相容,但DVI並不具備。


  • (4)CE的視訊輸出多半與電視、電影等具有版權的內容有關,DVI最初並未加入數位內容的防拷機制,之後有提供此方面的選用功能,但並非強制,畢竟PC有時只是用於軟體畫面輸出而已,但CE卻有必要將防拷列為必備。


  • (5)CE多半還會搭配遙控器,且多個影音家電串連後,遙控器也會逐漸增多,每個設備都要用一個遙控器對應,對消費者而言實在累人,也因此許多人去買萬用遙控器。如果視訊傳輸線中也能傳輸遙控器信號,則有機會實現用單一遙控器進行多裝置遙控的方便性。


  • (6)一般的PC應用,其視訊只需24-bit的原色深度(Color Depth)即足夠,即是三原色各自有8-bit的階層變化。然這對逼真訴求的電視而言是不夠的,需要提升至每原色12-bit才行,即是36-bit的Color Depth,這點DVI無法滿足。


  • (7)CE過去的視訊端子都非常嬌小,包括Composite端子、S端子、Component端子等都是,DVI對CE而言屬於大體積型的接頭,且PC的習慣是接頭的兩側都需要用螺絲固定,但CE沒有這種習慣,都是即插即固定。



有鑑於此,實有必要為CE設計一種更合適的數位視訊規格,因此CE大廠們聯合起來,於2002年4月成立了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組織,並在2002年12月提出HDMI 1.0。與DDWG雷同,HDMI組織的創始會員業者也有7家:包括日本日立(HITACHI)、荷蘭飛利浦(PHILIPS)、法國湯姆笙(Thomson)、日本索尼/新力電子(SONY)、日本松下(Panasonic)、日本東芝(TOSHIBA)及美商晶像(Silicon Image)。參考(圖二)與(圖三)。


《圖四 圖中偏左位置的Y、Pr、Pb是現有DVD、DTV視訊所常見的類比Component端子,而偏右處即是數位HDMI端子,接頭體積明顯嬌小許多,同時色差端子需3條線路,HDMI僅需1條。》
《圖四 圖中偏左位置的Y、Pr、Pb是現有DVD、DTV視訊所常見的類比Component端子,而偏右處即是數位HDMI端子,接頭體積明顯嬌小許多,同時色差端子需3條線路,HDMI僅需1條。》

<圖片來源:HDMI.org>


HDMI即CE版DVI?

雖然DVI不適合直接用於CE領域,但不代表DVI的經驗與技術不能沿用,實際上HDMI正是以過去DVI在PC上的成功為基礎,進行部分的適應調修,如此便成為了HDMI。


針對上述的各項差異,以下逐一說明HDMI的修改與因應CE需求的強化:


  • (1)HDMI僅有一個Link傳輸,但傳輸力達5Gbps,即便要應付兩個HDTV的頂級顯示模式(1080p非交錯)都綽綽有餘,一個1080p傳輸僅約2.0~2.2Gbps。


  • (2)HDMI的傳輸線中即包含數位音源線路,且是多聲道(Multi-Channel)傳輸,HDMI可以同時傳遞8聲道壓縮或非壓縮的數位音訊,省去額外準備音源線的麻煩,也能減少多項CE設備連接時的線路紊亂度。


  • (3)HDMI沒有相容PC上的類比RGB訊號接腳,且HDMI接頭不相容DVI接頭,但傳輸信號卻是相同,透過轉接器便能相容CE領域使用的DVI。此外HDMI可相容過往CE用的類比視訊信號。


  • (4)HDMI使用Intel於2002年發展出的數位防拷機制,稱為HDCP(High 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且是強制預設性的功能,這將使娛樂視訊內容的銷售通路商(如20世紀福斯、環球、索尼/哥倫比亞、迪士泥、派拉蒙、米高梅、夢工廠等7大片商)、播送營運商(如dish NETWORK、DirecTV、CableLabs等)更願意加速支援HDMI。


  • (5)HDMI的傳輸中可以選擇性使用CEC(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CE Control;消費性電子產品控制)的傳輸,目前歐洲的影音設備慣用「AV.Link」這個跨機性的遙控傳訊協定,HDMI支援此標準,達到用單一遙控器來控制多個影音設備的能力,不過這僅限於各機的簡易功能操控,複雜設定仍要倚賴各機自身的微調按鈕,或專附配屬的遙控器;如(圖四)。


  • (6)HDMI提供每一原色達10-bit、12-bit的色深,勝過DVI的8-bit,因此可以傳輸更逼真、自然的視訊。


  • (7)HDMI接頭比DVI接頭更嬌小,約與USB接頭相近,且與傳統CE用視訊端頭一樣,採行即插即固定的接頭設計;如(圖五)。




《圖五 HDMI具有EC Control的傳輸功能,用HDMI介面所串接的影音設備,無論是用遙控器或直接在機上面板操作,其控制訊號都可跨機傳遞。》
《圖五 HDMI具有EC Control的傳輸功能,用HDMI介面所串接的影音設備,無論是用遙控器或直接在機上面板操作,其控制訊號都可跨機傳遞。》

<圖片來源:HDMI.org>


除了7項更適性外,HDMI尚有其他的特點訴求,包括HDMI陣營承諾HDMI的連線能夠超越現有DVI的10m~15m限制,而達到更遠的傳輸,如此可更方便用於家庭劇院的佈建。相對的現有CE所用的類比Component端子(也稱色差端子,多搭配內投影電視,或DVD播放機使用)只能有3m~5m的連線長度,超過則會造成信號劣化,除非使用更優異的特訂材質線路才行,但價格昂貴。


《圖六 In-Stat/MDR於2003年7月時預測,未來在PC、PC週邊、及CE三方面,DVI/HDMI等數位視訊會有多少內建支援的出貨量。》
《圖六 In-Stat/MDR於2003年7月時預測,未來在PC、PC週邊、及CE三方面,DVI/HDMI等數位視訊會有多少內建支援的出貨量。》

<圖片來源:HDMI.org>


結語

1999年開始的DVI,2002年開始的HDMI,都在在證明視訊全面數位化的趨勢已經到來,而數位化的好處也讓PC與CE兩者更為接近,不再是過去類比CRT時代的各自為政。雖為了更符合不同領域的應用,數位視訊有了DVI與HDMI兩種需求,但技術本質卻相同,除了透過實體轉接頭即可互通外,未來也不排除在PC上直接內建HDMI,或在CE上亦額外提供DVI,讓PC、CE的距離更近,更少差異。參考(圖六)。


事實上CE領域的視訊數位化,也正好消除了過去NTSC、PAL、SECAM等地域差別,同時也更易與PC互連,更一致的好處是量價均攤後,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到更優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


延 伸 閱 讀

本文將由目前數位電視市場與標準為出發點,為讀者分析目前此一領域的各項重點發展趨勢。相關介紹請見「數位電視市場概況與晶片發展趨勢」一文。

根據 In-Stat/MDR最新出爐的報告指出,從 2003年至2008年,DVI介面之裝置平均成長率達34.3%。然而,HDMI介面之裝置平均成長率將以爆炸性的462.3%急速成長。你可在「In-Stat:HDMI 席捲消費性電子數位介面」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數位影音訊號傳輸介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而當中又以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和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這兩個規格最受業界矚目。在「DVI、HDMI並重佈局PC、CE市場」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組織網站
HDMI規格制定組織
美商晶像
數位顯示工作小組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7.18.16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