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讓你的多物理模擬與設計專案手到擒來
企業多物理場平台

【作者: 籃貫銘】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418】

分類/型態:系統


物主/業主:Cadence Design Systems


物品編號:Millennium M1


發表日期:2024.02


歡迎收看新東西。本次要介紹的產品,是來自於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所推出的一項新的解決方案,它是業界首創專門針對多物理場系統設計與分析的軟硬體平台-Cadence Millennium。



圖一 :  Cadence企業多物理場平台「Millennium M1」
圖一 : Cadence企業多物理場平台「Millennium M1」

基本上Cadence Millennium是一款專門針對多物理場所打造的高效能電腦,內部採用了高性能的GPU與CPU,目前主要的晶片合作夥伴是Nvidia與AMD,但最特殊之處,是Cadence還搭配了專屬的軟體解決方案,使之能優化多物理場設計與分析時的效能。另外,這個平台能在雲端或本地使用,是個彈性十足的產品。


目前所推出的是第一代的產品,代號為Millennium M1。根據Cadence的產品資訊,當前的平台是專注於加速高擬真運算流體動力學(CFD)的模擬能力。它所採用的繪圖單元,是專用的圖形處理晶片(GPU),且具備極快的互連能力,更重要的,是內含了針對GPU加速與生成式AI最佳化的增強型高擬真CFD軟體堆疊(software stack),可以大幅的提高多物理場模擬的效率。


在具體的使用效能上,Millennium M1內建GPU-resident CFD求解器與專屬GPU 硬體,能為每個GPU提供相當於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且最多可達1000個CPU核心,將週轉時間從幾週縮短到幾小時,與同等CPU相比,能效提高20 倍之多。另外,透過使用Cadence Fidelity CFD求解器,可以帶來極高的準確性,應對複雜的模擬情境。


另一方面,Millennium M1也具備極佳的可擴展性與靈活性,能根據客戶不同的使用需要及情境來設定配置,在雲端至少8個GPU配置,或在本地至少32個 GPU。此外,它採用可延伸架構及大規模可擴充的擬真求解器,在多個GPU製程上展現近線性的高擴展度。



圖二 : Millennium M1平台非常適用於汽車、航太與機械產業,這些產品十分仰賴在流體力學上的技術。(source:Cadence)
圖二 : Millennium M1平台非常適用於汽車、航太與機械產業,這些產品十分仰賴在流體力學上的技術。(source:Cadence)

至於在應用領域,Millennium M1平台非常適用於汽車、航太與機械產業,這些產品十分仰賴在流體力學上的技術,因此對於多物理場的模擬分析有著很大的需求。


以汽車為例,新一代的汽車訴求高燃油效率,因此減少阻力對於油耗就有很直接的影響,至於電動車,也需要透過降低空氣阻力來減少功耗,進而延長電動車的里程。至於機械系統的設計,則是在於提升運轉性能和執行效率,因此良好的流體力學設計將有助於提升設備的運行效能,同時減少維護的頻率。


而航太國防和渦輪機械更是與流體力學密不可分,特別是現代對於節能減碳有著不同於往的高要求,因此工程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效率、減少碳排放,而多物理場模擬技術就能夠協助改進運行的效率,進而減少能源的消耗。


高效能、高擴展性固然是這個平台最耀眼之處,但提供可視覺化的數位分身與生成是AI技術則是另一大亮點。它運用生成式AI從大量設計和模擬數據中獲取資料,並轉化成對用戶有益的知識,再者,還能快速轉產生視覺化的圖像,進一步提升可用性,也簡化了多物理場模擬的入門挑戰。


CTIMES 五項評比人文科技指標:

名稱:Cadence企業多物理場平台「Millennium M1」


評比:

1.創新指標:4


2.精進品質:3


3.環保意識:4


4.人文關懷:5


5.服務評價:3


編輯評語

多物理場分析是當前重要的生產流程,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開發都需要採用,是其在量產前不可或缺的階段,特別是與流體力學息息相關的產業,包含汽車、航太與機械等。然而要建立一個多物理場的模擬與分析系統並非易事,尤其要達到高性能與高解析的品質,而Cadence的「Millennium M1」正可解決此一痛點,它簡化企業採用的門檻,加上專有的軟硬體,讓需要多物理場分析的業者,能夠專注於自身的產品開發,進而提升產品的品質。


影片瀏覽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A9YHslnBjjTpAiROaK22J26pHL2gPXW


相關文章
打開訊號繼電器的正確方式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計算應用進化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台灣AI關鍵元件的發展現況與佈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施耐德電機攜手NVIDIA 優化AI資料中心參考設計
» 調查:80%企業認為技術不足或過時將阻礙創新
» VicOne與ASRG聯手提供情報網 制定全球汽車產業安全標準
» 賦智行雲以創新AI技術促進用電預測與節能
» COMPUTEX 2024圓滿落幕 AI成功吸引全球重量買主入場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3.128.16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