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韌性供應鏈下的發展契機
泛美供應鏈數位生態崛起

【作者: 蘇翰揚】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147】

歷經疫情侵擾後,供應鏈已經趨於碎片化,加上俄烏戰爭的發生,使供應鏈體質更加脆弱,各國在歷經醫療物資匱乏的恐懼,加上半導體晶片成為全球戰略物資後,紛紛思考如何重塑自身供應鏈體系;同時,淨零碳排也促使供應鏈擁抱綠化,一方面更仔細篩選符合環境標準的供應商,一方面投入碳盤查與零碳科技,藉此加速從原物料到物流配送的端到端轉型。


無論是何種情況,對企業而言都是超過十年以上的挑戰,其中,一種以國家主義主導的供應鏈正在快速興起,以美國而為首的泛美供應鏈正在快速成型,無論是近期聯合台、韓、中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涵蓋供應鏈與綠色能源、整合全球十四國聯合抗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提升美國半導體製造力,高達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到發展潔淨能源與電動車生產的《降低通膨法案》,強國供應鏈拔地而起,中小企業要如何因應?


戰略產業不容妥協 強勢干預將成常態

事實上,無論是大型或是中小企業,要因應如此巨大產業變局,首先得先了解泛美供應鏈的形成原因,美國要打造區域供應鏈成形並不容易,需要私部門與公部門同時大量投資與合作,以及爭取足夠時間,讓不同產業的業者能儘早佈局。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哪些產業對美國而言是關鍵戰略產業」?所謂的戰略產業,是指對該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產業別,通常與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直接連結。


事實上,從2021年美國的百日供應鏈報告即可看出端倪,半導體、大容量電池、關鍵原材料、醫療設備皆是,而人工智慧、量子電腦、電動車、太空科技等可能是下一批被點名的產業,如果這些產業從原物料、製造、出貨、市場都被限縮在一區域時,或是關鍵技術只能提供給美國盟國的廠商時,則「就地選邊站」就成為必然。


接踵而來的可能是調整產線、營運佈局、市場進入、供應商與通路夥伴選擇等一系列議題,而拜登政府的干涉力道相較川普政府一點也不弱,且有別於川普的全面封鎖,拜登政府採取「先從點對點打擊,再擴散到整個產業面」,透過各種遊說、立法、封鎖的方式來執行,一方面讓美國企業有時間反應,一方面逐漸收網封鎖中國大陸。



圖一 : 強化供應鏈韌性已是全產業不可逆之挑戰。(source:Ronald Marquez;CTIMES製圖)
圖一 : 強化供應鏈韌性已是全產業不可逆之挑戰。(source:Ronald Marquez;CTIMES製圖)

除美國外,歐盟也於2022年7月與17國簽署「全球供應鏈合作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Cooperation on Global Supply Chains),建立韌性的長期供應鏈,倡議中強調與合作國家企業強化資訊透明度、推動採購來源多元化、確保供應鏈安全避免斷鏈等,加上俄烏戰爭影響,歐盟已大力推行能源自給自足,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共享價值與標準成為主流。


其他國家如英國制定「防禦計畫」(Project Defend);德國修改「對外貿易與支付法」;南韓提供企業補貼及稅收優惠,並分擔部分工廠遷移成本;日本推出「供應鏈對策國內投資促進事業」計畫,皆是在科技美中科技爭霸與高科技產業獨立自主下的措施。一方面希望透過政策吸引自家製造業回流,避免關鍵技術、軟體、零組件落入不友好國家手中,一方面大力推動智慧製造,期望製造業更積極投入智慧製造。歐盟也大力鼓勵中小製造業投入數位與綠色轉型,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國際政經變局。


投入智慧製造為必要之事 但不一定需高額支出

美國自2018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加上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及美國日前通過涵蓋527億美元晶片製造及研發補貼的《晶片和科學法案》,均加速企業重塑全球生產網路將製造和供應鏈鄰近客戶/市場。在地化(Reshoring)、近岸(Nearshoring)、到友岸生產(Friend-shoring)模式,皆較全球化分工的生產成本高,不過這也連帶推動了製造業投入自動化技術。


根據Fortune Insight調查,全球製造業自動化市場規模預計將在 2029 年達到 3950.9 億美元,2022-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9.8%,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企業,自動化投資早已是標準裝備。對中小企業而言,進入工業4.0早是必然之事,由於當前越來越多的供應鏈大廠要求資訊交換與可視化,以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韌性,中小企業必須加緊部署自動化、物聯網等裝置,避免日後被剔除。



圖二 :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須先擬定藍圖。
圖二 :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須先擬定藍圖。

雖然TrendForce預測,截至2026年,全球智慧製造的市場會成長至6,200億美元,CAGR達12.7%,但對中小製造業來說,最大難題除了不知道如何轉型藍圖與策略外,由於國際大廠所提供的客製化方案價格相當高昂,整套系統動輒數百上千萬,甚至更高,導致許多企業卻步不前。


在這樣的瓶頸下,除了與本地資訊服務業者合作外,與智慧製造新創合作可能也是個不錯選擇,許多新創現在透過「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訂閱制」、「無/低程式碼軟體」(low code/no-code)等方式,降低使用者的轉型門檻,同時需要定義轉型的題目,例如藉由智慧資訊服務平臺,導入內部管理及數位行銷工具,並建立數據分析能力,使業者能掌握人流、客流、物流、資訊流、金流等資料,使得行銷更加精準。


而在生產製造端部分,前兩年因疫情帶來的超額下單和供需反轉造成的長鞭效應已告一段落,接下來供應鏈上、下游業者應會加速清庫,如何掌握需求端資訊,同時整合生產備料進度,都需要相關軟體協助,物聯網只是第一步,導入與供應鏈相關軟體,是當前中小企業在轉型上需要考慮的項目。


無法撼動大環境 先從自動化與智慧化轉型做起

過去幾個月來,民生消費相關產業如餐飲、百貨等受創嚴重,而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依舊暢旺,但多家機構也預測,下半年企業也將面臨存貨將持續增加、消費需求趨緩的挑戰,美中衝突雖然目前並無開戰傾向,但在台海、南海、東海的角力卻持續影響航線路徑,而若軍演常態化也可能增加商業營運風險,降低外商來台投資意願。


但對出口為主軸的中小製造業而言,這些都是已經但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需要維持供應鏈韌性的前提下,除開拓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南美、中東歐,積極參與商業展覽外,投入設備自動化與聯網的投資是不可缺席的重要項目。


由於當前人力供需吃緊,半導體等電子大廠往往在大學/科大開學初期便開始以豐厚薪資搶人,因此單純仰賴人力與外勞並非長久之計,積極與自動化設備廠商與新創接觸、參與各種轉型工作坊、關注國外經貿與法規動態方為上策。


而在泛美供應鏈的主導下,未來不只市場可能在美國,生產也可能要遷移至美國,特別是大型電子業者或許正在實施「中國+1」的模式,以東南亞或印度作為替代生產基地。


以印度而言,緯創、和碩、臻鼎、鴻海、英業達、瀚宇博紛紛遷廠;越南部分則有鴻海、仁寶、和碩、仁寶、正文、智易、仲琦、建漢、樺漢、東科、勝華、緯創等企業;墨西哥則包含鴻海、英業達、緯創、和碩、事欣科、樺漢;馬來西亞則有鴻海、緯創、英業達、國巨、華新科、大毅、旺詮、智寶、千如、日月光;泰國則是廣達、加高、金山、敬鵬、美律、精英、緯創、泰金寶等。


可看到的是,東南亞、印度、中南美、甚至中東歐,都是台灣電子製造業者積極前往建立替代生產基地的去處。雖然搬遷過程冗長且耗費成本,但這種國際間的不信任已經促使供應鏈重組,除了建立韌性供應鏈外,還需要建立「信任」(Trustworthy)的供應鏈。


但在美國政府越來越強勢干預下,特定產業可能被「要求」到美國設廠,這時相關勞動力成本、人才、技術、管理等面向就必須重新評估,美國廠商可能在政府要求下盤點第一級至第三級供應商夥伴,且就如其潔淨網路的做法一樣,這些供應商不只要具備品質與產能,還需要有與美國相近的理念,「中國+1」的模式能維持多久,甚至會不會最終變成「美國+N」,都是中小企業需要密切關注的議題。


在ECFA紅利隨時消失,台灣企業尚未做好生產與市場大規模變換準備下,時間並沒有站在我們這邊,需加速佈局速度。


(本文作者為產業分析師)


相關文章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提升產銷兩端能效減碳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以「熄燈製造」心法實現全面自動化生產
以邊緣AI運算強化智慧製造應用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全球智慧手機用戶數持續增長 2028年蘋果將超越三星
» 荷蘭半導體再添助力 ChipNL獲1200萬歐元資金挹注
» Honda發表全新e:HEV油電混合動力系統:S+ Shift技術
» 半導體生產技術加速演進 高純度氣體供應為成功基礎
» 創新在宅醫療 南臺科大智慧健康醫療科技研究中心展示成果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48.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