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人機介面是科技對人類的正向推力
蒙恬科技集團董事長 蔡義泰:

【作者: 巫姿惠】   2004年02月2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3954】

本刊總編輯黃俊義(以下簡稱黃):提到蒙恬科技,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蒙恬筆」,也就是手寫辨識工具,蒙恬科技在「智慧型人機介面」的研究上相當有名!我想請問蔡博士,您個人是因為怎麼樣的背景與理念而選擇投入這個領域?您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蒙恬科技董事長蔡義泰博士(以下簡稱蔡):


我最初的工作有十年是待在工研院,做系統軟體方面的工作,在那個時候,我就已經覺得利用電腦來做人的手寫字辨識、還有語音辨識,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說要開發產品還言之過早,不過也因為這份興趣而去深入研究、受訓,以至於後來我修讀博士學位,也是把手寫辨識技術的研究當成論文的題目。


後來我到元智大學任教,仍然覺得人機介面的領域很有趣,因緣際會之下成立了蒙恬這家公司,因為興趣將我帶到實際經營企業的路子,當時除了教課、其他時間都投入在蒙恬的發展上。個人興趣是我成立蒙恬最重要的基礎,


蒙恬在1991年成立,最初是研究手寫辨識,到了1994年,在手寫辨識技術方面逐漸站穩腳步之後,才開始思考蒙恬所要投入的第二個技術線是什麼?因而開始做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也就是光學文字辨識,97年再加入語音辨識、語音合成(TTS)等相關的技術研究,到了2000年,投入Embedded System,才慢慢形成了智慧型人機介面這樣的概念。


從七、八個人的小公司、逐步演進到現在一百多個人的規模,蒙恬並不是一開始就設定「智慧型人機介面」這個定位,而是經由一個個技術的投入慢慢累積而來,到目前的規模,現在則投入在人臉辨識等更新的技術。


人機智慧無止盡 語音辨識具潛力

Computing Power年年成長,才使得我們研發的軟體能夠發揮功能,以前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都一一實現變為可能的,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跟累積。我常形容手寫辨識是一個「無底」的智慧,未來也將持續地發展下去。


黃:在可見的未來,您認為人機介面會走向什麼樣的境界?如果用想像的方式來說,會是什麼樣子?


蔡:目前的人機介面技術尚停留在解決人機互動上,比如說讓它更好用。有少數技術分已經延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例如Smart Phone結合語音命令的功能,讓開車的用戶可以利用Voice Command、免持聽筒來撥打電話;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到居家的用途,我覺得語音命令會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另外如「語音合成」,文字轉音目前才做到「聽得懂」的程度,但未來的技術將可能做到模擬某個特定語者的聲音,先錄製一段好聽的嗓音,再去分析它的聲音資訊,藉由電腦合成出極為相近的聲音,到時候就可以用這個音色將E-mail讀出來。而人臉辨識的裝置也可能出現在一般家庭的門禁設施,我想這些假設都是可能成真的。總括地說,我認為人機介面的進展對於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是一個正面的作用力。


科技不足之處有方法彌補

黃:您剛剛提出了對人機介面的正面看法,我想以負面的角度來看,在容錯性的問題上,目前的科技應用可以藉由多個步驟來容錯,而未來技術進步了以後,省卻了許多步驟,會不會因為容錯性太差而產生不好的影響?


蔡:就人臉辨識來說,電腦當然有可能認錯人,而為了提升安全性,加上其他技術來輔助是可行的,例如配合指紋的辨認,或是輸入安全密碼。


目前人臉辨識的使用分為兩種方式,第一個是Outdoor的使用,也就是任何人都可能需要通過辨識機器,讓電腦作辨識,這個方式會搭配安全密碼使用;其二是Indoor的使用方式,出入的人在經由電腦辨識之前,應該會先通過警衛室,至於應該採行何種步驟則必須考慮使用需求。


以人的智慧來說,人無法做到的極限,也無法要求電腦做到,電腦的優點在於它的記憶可以超越人、容量也超越人,但是人所擁有的細微知覺,電腦卻沒辦法做到,例如一對雙胞胎穿一模一樣的衣服,不要說電腦了,一般人都很難辨別,雙胞胎之間細微的差異應該只有他們的母親可以立刻分辨出來吧!因此也有人問我,當人臉辨識系統遇到雙胞胎的案例時要怎麼辦?我想連人自己都很難辨別,就只好仰賴密碼來做處理。科技本身的侷限性,其實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彌補它。


黃:SunMicro的創辦人曾經說過,他認為科技的發展中有三樣東西可能使人類毀滅,第一個是機器人、第二個是基因科技、第三個是奈米科技。如果以人機介面的角度來請教您對機器人的想法,我認為人機介面應該是幫助人與機器溝通,依照人的需求來讓機器人做事情,但機器人未來真的會對人類生活造成威脅嗎?


蔡:我認為「機器人」是被渲染出來的,未來的社會是不是真的出現機器人,在目前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電影當中出現的機器人情節只是要達到娛樂效果,寫出這些劇本的作家通常也不會是科技人,他們發揮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也讓電影深具啟示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情節也是一種誤導。


拿著名的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1984」為例,這些書都在描述未來的機器人長什麼樣子,但在目前,機器人的實用功能、可以拿到市場上做販賣的,也只是一種地板的吸塵器,前陣子日本機器人「Aibot」雖然在台灣造成一股旋風,但它的智慧離人類真實的情況仍有很大的差距。


《圖一 以人的智慧來說,人無法做到的極限,也無法要求電腦做到,電腦跟人的差別在於,電腦的記憶能力超越人,但是它不能像人一樣「思考」。》
《圖一 以人的智慧來說,人無法做到的極限,也無法要求電腦做到,電腦跟人的差別在於,電腦的記憶能力超越人,但是它不能像人一樣「思考」。》

@內文:人類的類神經網路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人體的構造跟基因都是很複雜的,以目前的科技,機器對於人的大腦如何思考仍舊所知有限,因此機器人要做到人類真實的情況來是很難的。機器人最重要的進展還是在「智慧型人機介面」上,例如聽得懂人類說話,甚至跟人類對話、表達。


人類大腦的智慧是由一、兩歲就開始學習,電腦如果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實現的那天離現在還很遙遠。人與電腦的差異在於,人類是以三度空間或四度空間來思考,尤其在「創造」這個部份,電腦只能在既有的Database裡面查詢,人卻可以吸收資訊之後創造出新的。因為電腦很難做到「思考」這件事情,沒有思考就很難擁有更高的智慧。


科技無罪 法律為必要規範

黃:科技的進步是為了提升人的生活品質,但由反面來看,卻有可能讓人好逸惡勞,人的需求是無限的,科技依照人的需求進步,但是不是有可能讓人類因此怠惰而走向毀滅呢?


蔡:我想,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是很聰明的,會去思考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找出解決的辦法。人機介面的研究算是比較單純的,它的目標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質,讓人可以更親近電腦,是朝向正面意義的。而科技的出現是不是會導致人走向毀滅?我持保留的態度。我認為整體上看來應該不至於,但可能的狀況是起因於人的權力與野心,例如因為政治野心造成戰爭與毀滅。


《圖二  許多發明在一開始是無害的,但重點是人使用工具的心態是什麼?科技的研究與發明應回到法律的規範,不能任由科技像脫韁的野馬般不停地試驗下去。》
《圖二  許多發明在一開始是無害的,但重點是人使用工具的心態是什麼?科技的研究與發明應回到法律的規範,不能任由科技像脫韁的野馬般不停地試驗下去。》

若是環境出現任何可能的危機,社會及人文領域的學者會提出警告,自然的演進遇到了任何關卡,人都有足夠的智慧去做應對,包括基因這一類的研究。對於科技,我採取正面的看法,比較不受控制的問題可能出現在政治方面,例如握有權力的人利用科技去達到某些目的。


但是,科技本身是無罪的,有許多發明在一開始是無害的,例如炸彈。工具本身無害,根本的問題在於人,人使用工具的心態是什麼?發明者可能想得到發明的後果,但還是應回歸法律面的規範,採取配套措施,像基因、複製羊這類的議題對人類影響很大,我們不能讓科技像脫韁的野馬不停地試驗下去。


黃:您的工作是發明讓人更方便的工具,但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發明出現了以後,人反而變得更忙碌!?電腦運算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人卻需要學習更多東西,這樣的變化真的是正面的改變嗎?


蔡:就理論上來說,發明越多,人的生活品質就越提高,但是老實講,拿我自己的生活來看,如果拿十年前當教授的生活來與現在相比,生活品質一定好很多,但重點是:人追求的是什麼?因為有競爭,因為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生存,不進則退,競爭應該被正面看待。


工具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就在於它幫助人做出更好的發揮,工具使人忙碌沒錯,若沒有輪子、飛機的發明,人可能還停留在農藝社會裡,但是人們到底幸不幸福,其實是很哲學的問題,如果我們將幸福當成一個指數來比較,五百年前人類的幸福指數跟現在相比,很難去將絕對值比出個高下。以提升生活品質來說,工具的發明絕對是正面的,但是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工作時數變長是不是不好?這個問題留待哲學家去思考。


黃:有人說,台灣的軟體產業做得不夠出色,發展不像其他高科技產業那麼好,貴公司從事的是軟體的研發,並且結合硬體,我想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從事軟體研發工作、以及與硬體廠商合作的心得。


蔡:台灣軟體業的路走得很辛苦,蒙恬還好是因為還有硬體的配合,不僅軟體可以受到硬體的保護,消費者也因為軟體與硬體結合,而願意多花一點前來購買產品,蒙恬的產品在擴展至兩岸三地的過程中,多虧有硬體的保護。


以軟體公司而言,最需要的是懂得市場趨勢與行銷的人才。此外,軟體業必須投入許多成本來開發新版本,而軟體的缺點是,當某項新技術興起,馬上就會有競爭與排名出現,第一家投入的公司也許在市場上還沒站穩腳步,第二家、第三家公司就已經加入競爭,獲利立刻就減少了。


舉例來說,有些軟體公司朝向密集的技術發展,專注某個領域,而這個領域在一開始可能沒有人注意到,例如趨勢科技跟訊連科技都是很成功的例子。


人要找尋出路,企業也要找尋出路,總歸一句話:「努力」。蒙恬在大中華市場的發展算是成功的,但這套成功的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到大中華以外的其他地區,則是另一個挑戰。


(攝影╲歐敏銓;整理╲巫姿惠)


相關文章
手持設備輸入技術新風貌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從創新到落地!精誠AGP攜手8家新創搶攻企業AI商機
» 精誠「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獲台灣精品獎銀質獎 善盡企業永續責任 賺有意義的錢
» 善用「科技行善」力量 精誠集團旗下奇唯科技榮獲「IT Matters 社會影響力產品獎」
» 工業AI與企業轉向RAG趨勢 將重塑2025年亞太暨日本地區IT業務環境
» PTC 與微軟和Volkswagen集團合作開發生成式Codebeamer AI Copilot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52.15.42.6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