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与疫情促使全球ICT供应链重新调整,而中国大陆「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台厂营运,因此宜提早布局并完善未来供应链中各环节之碳排规范,以符合国际能源趋势与品牌客户需求。
@內文:继之前探讨中国大陆「十四五规划」不再强调经济快速成长,而是透过产业政策要求当地制造业升级转型,并投入新兴绿色产业之研发,为了达到碳排规范要求,地方政府采取限电、限产措施,连带影响当地厂商正常生产作业。这次笔者将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能耗双控」政策,对台湾厂商所产生的实质影响与因应对策。
美中贸易战与疫情促使全球ICT供应链重新调整,厂商逐步新增中国大陆以外的产能。然而,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限于资金与环保规范,不易转移至其他先进地区,加上新兴国家亦提升环保要求,使得这些产业仍留置中国大陆。换言之,中国大陆高耗能厂商的比重将提升,若无严格管制,不仅有碍环境,在净零碳排趋势下,未来出口恐需缴付高额碳税,损及厂商与国家利益。
供应链朝韧性与绿色发展
@內文:「能耗双控」政策对台厂影响,短期内为电费增加与供电不稳定,前者影响小,因为电费占生产成本比重低;后者影响较大,因电力不稳将造成营运风险。因此,面对「能耗双控」政策,台厂宜落实厂区能耗管控,并备妥电力备用方案,更紧密整合生产作业流程,建置从原料采购到出货管控的完整可视化平台,在突发状况时可在厂区间迅速调度产能,降低经营风险。
在生产基地方面,多数台厂自美中贸易战开始即规划产线移转,在台湾、越南、印度等地增设生产基地,调节中国大陆产能。若中国大陆供电不稳状况持续,未来亦会陆续增加其他区域产能。然而,能源议题并非仅发生于中国大陆,在印度、欧洲等地皆有缺电、天然气价格飙升等现象,台厂设置新厂时也需一并考量供应链韧性与绿色需求。
长期而言,在全球净零碳排趋势下,主要品牌大厂相继设定目标与措施,并要求供应链相关厂商配合,包含采用再生能源、揭露产品碳足迹等。台湾厂商宜提早布局并完善未来供应链中各环节之碳排规范,以符合国际能源趋势与品牌客户需求,确保产业竞争力。
(本文为洪春晖、许桂芬共同执笔,许桂芬为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兼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