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政府會計年度達二千五百九十億元的中央統籌分配款,在政界已風風雨雨數個月,而行政院預定在今天院會裏確定分配比率問題。這是每年都吵的問題,精省以前還單純些,只有省府、北、高兩市對中央,現在則是二十三縣市人人都喊窮、有話說,而個個都擺不平。

過去中央資源獨厚北、高兩市,以致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實有偏頗之處,目前的討論焦點集中於分配款的公平性原則為何,比率該如何訂定,但即使訂定出來,政府真的能將這筆取之於民的龐大預算,有效的利用,回饋於民嗎?在去年九二一地震中,政府的應變能力如何,已攤在陽光底下被清楚檢驗。能力、財力不足也罷,民間力量會隨即填補,但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態度問題,據現在仍在中部協助重建的世界展望會工作人員表示,很多民間出資的組合屋建好了卻久久無水無電,只因地方鄉鎮公所認為這讓他們很沒有面子。

政府員工的老大心態其實很容易理解,說穿了即是「鐵飯碗的鐵石心腸」,其服務態度不佳的根源在於沒有競爭,這可從在對手環伺下中華電信和其他政府機關服務的差異性中看出,這已是不容易的改變,但就媒體更進一步的部門互動,則仍感受到其市場應變的效率不彰,當其他同業的採訪早已告一段落,對中華電信的邀訪公文似乎仍在旅行之中。

在新科技應用快速發展的現代,政府的動作每每顯得尾大不掉,而網路發展的開放性環境趨勢,也讓我們重新省思政府的角色扮演,是大而能好,還是小而美?對於攸關眾人利益公平的政策制定,如電子簽章、3G執照發放等,自需審慎評估,但就事務性的執行上,政府能做的,難道民間就做不好嗎?馬英九提出垃圾可以如公車般公辦民營的方案,相信會有更好的成效,若能如此,各縣市又何必汲汲於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