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政府上任後,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政策,除了要將員工的股票分紅予以課徵所得稅之外,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租稅優惠措施,也可能出現緊縮的現象。而此新措施對半導體製造業的規範,主要是將讓投資租稅優惠侷限在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製造,打破了以往人人有獎的情況。由於這新政策對一些製程落後的半導體廠,恐將失去成本優勢,加上近來一些過去台灣半導體業界人士有意赴中國大陸籌設半導體廠,因此引發了台灣半導體業是否適宜赴大陸設廠的討論。

其實要不要去中國大陸設半導體廠,也並非台灣廠商或政府的主觀意願可以決定,由於美國政府目前有限制不准將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至中國大陸,而美國又是半導體設備的最大製造國家,每一個半導體廠都不可能不用到美國廠商製造的半導體設備,所以只要美國不將此禁令取消,台灣的半導體公司永遠都不可能去中國大陸設置最先進的半導體廠。由於半導體製造的成本,取決於良率以及線寬的縮小,線寬的縮小又在設備是否夠先進,所以若無法引進最先進的設備,也只能去大陸開設低階製程的半導體廠,一來意義不大,二來也難提升中國大陸的製造和研發水準,如此一來,去中國大陸設立半導體廠的成本誘因就大打折扣了。

其實以美國的DRAM大廠Micron Technology為例,這家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韓國、台灣這些亞洲國家的半導體廠,假如以人力成本來看的話,Micron應當是沒有競爭力才對,但該公司近幾年在DRAM的市場佔有率卻是節節上升,並且有不錯的獲利,由此可見,對於半導體製造業的生存,人力成本並非唯一的因素。

由於半導體的製造具有程序複雜,精密度高的特性,認何一道小步驟都疏忽不得的,因為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步驟中極細微的差異,就可能造成良率的降低,真可算是所謂的『失之毫米、差之千里』,更何況進入將來的十二吋廠之後,如果因為作業員的小小疏失,造成某一批貨沒有良率,所損失的金額,很可能就是他一生的薪水,所以對於半導體業,『人力品質』的重要性恐怕是遠高於『人力成本』,如果只是貪圖中國大陸的低人力成本,恐怕尚不足構成赴中國大陸設廠的誘因。

除了人力因素之外,由於半導體業對基礎設施的配合要求也相當高,像是水、電…等缺一不可,以台灣為例,一次台電的意外跳電,對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廠所造成的損失都是動輒上億,此外若是久旱不雨,發出缺水警報也是時有所聞,更重要的是,台灣發展半導體製造業已十來年,完整的上下游體系已逐漸成型,而且半導體廠多位於新竹、台南兩大科學園區,已有所謂的『群聚』效應,而這種群聚效應,除非是台灣半導體業集體遷徙至中國大陸,否則在中國大陸一年半載也難以成形,所以從以上種種現象觀察,赴大陸設半導體廠絕非當前迫切之務,反而是應思考如何改善台灣的半導體生存環境,提高研發水準,恐怕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