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諧星卓別林在1981年為IBM公司的第一台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IBM5150」代言以來,因電腦發展而衍生的高科技產業,早已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發展來源與動力,而電腦相關產品更已深植人心成為大多數人的必需品,就時代意義而言,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而台灣也在日前由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舉辦了一場名為「台灣PC20禮讚」的慶祝活動,邀集了國內外重要的廠商與代表,一方面見證了台灣PC產業的奇蹟,另一方面也藉此展望未來,希望再開創電腦產業新世紀。

然而,從此次參與「台灣PC20禮讚」的科技界要角所發表的演說或討論來看,卻只焦距在兩岸的競合關係上,似乎意味著台灣或全球在慶祝個人電腦發展二十周年的今天,唯有把希望寄望於中國大陸才會有明天,這種見樹不見林的一時之見,是頗令人擔憂的。因為不以台灣為思考中心的投資、外移、合作等商業行為,最後終將因為「各行其是、後靠無繼」而逐漸失去優勢,原因很簡單:只有台灣擁有自己的實力,才能談到世界各地去攻城略地,如果台灣本身沒有實力,那麼台商不管到哪裡去發展,都很難有真正的成就。

好在,我們尚擁有許多寶貴的特點,包括「科技設計、行銷、服務」等明顯比大陸強的優勢,只要政府有好的並能持續的產業發展政策,自能沉殿一直困擾我們的「兩岸情結」。來台訪問的知名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也表示,台商不應一股腦地選擇單純的投資方式助長大陸快速成長,而忽略了維持兩岸均衡的運籌管理,我們對大師透澈的看法深表認同。

二十年過去了,台灣經過二十年來政府與民間的共同打拼,好不容易創造了舉世皆知的「電腦王國」,這份奇蹟般的榮耀及成果,卻隨著產業挾帶著資金及人才大量外移後,逐漸「形銷骨毀」,如果不積極面對,台灣的未來有可能就像大雨過後的土石流,侵蝕我們賴以生存的最後基園。二十年前我們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的政策,打贏了這一仗;二十年後,我們必須再仔細思考,要用什麼來打贏下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