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於專注於大型企業的專案建置,以致於在政府各部會、銀行業及IC產業中紮根很深,也擁有良好口碑的叡陽資訊,在一般企業間的知名度還不算太高。但也因為累積了豐富的專案開發經驗與產業知識,再加上看清市場趨勢並長期投入產品研發,在這一波CRM需求浮現之時,叡陽早已準備就緒,可望趁勢打開一片更寬廣的市場。

叡陽新推出的CRM產品,架構龐大而完整,完全由該公司自己研發完成。總經理張培鏞自豪之餘,竟有些感歎的說:「若在幾年前,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國人也有能力做出這麼大的系統。」台灣軟體商一直以代理經銷、系統整合的角色居多,軟體開發的能力難免受到質疑,這也造成高附加價值的大型商用軟體市場,幾乎完全被外商所瓜分。張培鏞指出,其實開發軟體真的需要一股傻勁,要肯花時間去嘗試和累積經驗,而他們正是這麼一群專注、不輕言認輸的軟體開發工作者,一投入轉眼就是十年、二十年;有今天的一些成績,張培鏞表示,只因為他們一直相信:「台灣的軟體產業應該有未來。」

的確,外商能,台灣廠商為何不能?但在資金、技術等條件不如人家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經得起長久的開發煎熬?張培鏞對於那一段很長時間都是晚上11點後才離開公司,隔天一早又再匆匆趕來的草創期還歷歷在目,那時一般人對於軟體的概念是不值錢,應該用送的,不明白軟體生產和一般工廠生產沒有兩樣,甚至更有價值。

也因為經歷這樣的過程,讓張培鏞深深體會其他初創軟體公司的辛苦,只要在能力範圍內,他都願意幫忙扶一把。叡陽目前已投資了多家軟體公司,如Openfind、誠杏資訊等,而且都是在創立初期就投資了。他表示,其實這對於雙方皆有幫助,除了彼此資源可以共用、經驗可以共享外,技術上的整合也會更快更完整。

擦亮雙眼 掌握下一波市場潮流

當被問到為何不走代理、技術支援的路線,張培鏞指出,從資訊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依序是硬體、軟體、網路三階段,軟體又可分為作業系統、一般應用系統與商務應用系統,其中愈是基礎的部分,愈具有一般性,市場地位建立後就很難撼動,但愈是接近生活實務面的應用技術,就愈具有區域性、文化性,商務應用系統就是如此。大陸訊息產業部就明訂政策,重要的應用系統要自行研發,這不但是為了養成技術,也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張培鏞進一步分析說,現在由於網路的興起,一些迎合需求的關鍵性產品,通常可以快速拓展市場,但對於隨後浮現的市場新需求,卻難以立即滿足,國外廠商這時往往就得靠併購別人的技術來加速功能延伸,但他指出,對於軟體開發來說,這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兩種不同的應用軟體就好像兩篇不同語言的文章,想要語氣通順的合而為一,倒不如掌握其精神重新撰寫一遍來得快些。

對於應用軟體的需求,國內絕對有足夠的內需市場,尤其是企業電子化的改革方興未艾,一般的生活消費應用也因網路而不斷改變,這些都需要合用的軟體工具來達成目的。張培鏞表示,台灣的軟體產業發展時間雖短,但大多已累積相當的經驗與實力,而資訊技術對於企業而言,主要在於解決競爭力的問題,當新技術普遍被採用時,大家的競爭就變得相當,這時必然有另一波的技術需求浮現,所以具備眼光看出下一波的市場潮流是什麼,並及早準備,還是很有機會和外商分庭抗禮的。

知識分享 形成公司風氣

身為企業的領導者,張培鏞強調「專注」與「專精」,而這正是該公司從五位創始人發展到今日超過三百名員工、成立十四年來不變的精神所在。除了完全投入於軟體事業外,張培鏞認為工作環境的集中有助於溝通,可讓彼此的想法較接近、更有凝聚力,因此叡陽所有的員工都在北部,而辦公室地點正是國內的交通重要樞杻:「台北車站」大樓。

「知識分享」則是叡陽的另一個文化特色。張培鏞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熱愛知識的人,即是工作再繁忙,他每隔二、三週一定會去逛逛書店,每次都是滿載而歸。他的辦公室裏就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有「台灣企業集團研究」、「119版美國統計局報告」等等,其中還有一本就叫做「焦點法則」。除了參考外,在研讀同時,張培鏞還會摘錄重點,並做成投影片文件,透過網路或在會議中與同仁分享。

張培鏞風趣的表示:「沒辦法,我們就是靠資訊來存活的,把讀書當樂趣生活會快樂的多。」他的讀書、分享習慣也已在公司形成風氣,員工雖多是資訊工程師,但對於文章寫作卻不陌生。從專注到知識分享,使叡陽能在穩健中持續成長,並且有信心達成他們的企業訴求:「品質與價值,承諾必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