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原见精机协台湾三菱电机共同发表智慧触觉夹爪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6010】

触觉技术新创公司-原见精机与国际工业机械手臂大厂-台湾三菱电机,於昨(21)日在2019台湾机器人与智慧自动化展共同发表工业机械手臂触觉感测新产品-智慧触觉夹爪。

触觉技术新创公司-原见精机与国际工业机械手臂大厂-台湾三菱电机,於昨(21)日在2019台湾机器人与智慧自动化展共同发表工业机械手臂触觉感测新产品-智慧触觉夹爪。
触觉技术新创公司-原见精机与国际工业机械手臂大厂-台湾三菱电机,於昨(21)日在2019台湾机器人与智慧自动化展共同发表工业机械手臂触觉感测新产品-智慧触觉夹爪。

受少量多样生产世代影响,为维持品质良率,全球制造商积极导入产线自动化,而中美贸易局势变动,使产线升级需求更趋白热化,多数制造业者已改变工厂升级策略着重於弹性、效率兼具的人机协作场域,原见精机自去年发表人机协作系列产品如:安全皮肤、触觉教导环,运用触觉感测技术使工业型机械手臂就地升级协作化,已成功导入电子业大厂,有效提升效率与降低换线成本,为使生产品质再进化,原见精机与台湾三菱电机共同开发出创新智慧触觉感测产品-智慧触觉夹爪。

行政院龚明鑫政务委员表示,「五加二」政策希??加强台湾新创产业与全球市场及全球性的企业连结性,而MIT的台湾新创公司原见精机本次与台湾三菱电机的技术合作,在在符合「五加二」计画的精神,也成功为台湾的智慧制造树立具代表性的案例,为物联网与智慧制造领域注入新元气,会是台湾产业的未来科技与自动化发展的一大助力。

一手催生全台唯一一家触觉新创公司的工研院机械所胡竹生所长认为,智慧机械是台湾重要发展策略,工研院作为研发型法人,会时刻思考如何发展相应技术协助产业提升竞争力,同时,发展前瞻技术掌握未来,原见精机自工研院机械所新创成立後,持续研发创新产品应用於产业,并有新的导入成绩,此次台日技术合作的产品,激荡出创新的应用价值,将为产业链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与展??。

台湾三菱电机花冈尚夫董事长表示,三菱电机积极推广智慧制造的最隹利器e-F@ctory,并藉由结合e-F@ctory Alliance企业夥伴的触觉、视觉等先进技术与三菱电机自动化工业产品,创造出最大的加乘效果。如同原见精机即是於2018年3月加入台湾e-F@ctory Alliance的夥伴之一,目前联盟的企业夥伴已达90家,三菱电机将持续与各领域顶尖厂商合作,专注於提出整合性解决方案,协助台湾政府及业界发展智慧制造。

近来贸易战造成的产线迁移与多样化生产样态使弹性生产成为台商迁厂时首要的难题,原见精机苏瑞尧董事长表示,智慧触觉夹爪拥有极隹的触觉能力,不仅有四段式的感应,侦测的敏感度只有1牛顿力道,相当於100克力,这样轻柔敏感的智慧触觉夹爪,能在同一产线中辨识夹取不同软硬度的物体,也具有保护夹持物的特性,这二项特点也加强机械手臂应用广度,降低换线频繁时人员经验造成的品质不稳定,且透过与台湾三菱电机的PLC控制软体整合,智慧触觉夹爪会在弹性生产上有更好的展现。

透过本次台日技术合作,原见精机将持续优化人机协作系列产品,提供更完整的人机协作解决方案予客户,预计於年底前导入5家制造大厂,解决台商回台设厂时,弹性不足的痛点。

關鍵字: Otomasyon gosterisi  原见精机  三菱电机 
相关新闻
三菱电机将交付用於xEV的SiC-MOSFET裸晶片样品
鼎新携手群联首发AI私有化方案 揭开数智工厂ESG、AIoT运行新模式
【自动化展】经济部仿人型AI机器人TAIROS亮相 助攻台湾制造业升级
[自动化展] 推动无油、低成本自动化 易格斯展出多项业界首创方案
[自动化展] 凌华聚焦AI、绿能与移动机器人 展现智能方案实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导体克服产业挑战的颠覆性技术
» 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战 意法半导体的边缘AI永续发展策略
» 光通讯成长态势明确 讯号完整性一测定江山
» 分众显示与其控制技术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韧体开发套件 : MCC Melody简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N325MZ8STACUKR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