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扭轉台灣醫療生態惡化的趨勢,中央健康保險署(簡稱健保署)建置雲端查詢系統匯集醫療資訊提供調閱分享,連結政策、資源和使用端的力量,落實「社區好醫院,厝邊好醫師」的理念,讓健保分級醫療邁入新紀元!
|
健保署醫療資訊上傳雲端與調閱分享服務上線,協助基層醫療院所用來診斷,圖為行政院長賴清德(右三)觀看基層診所醫師示範。(攝影/陳復霞) |
在診所端透過雲端系統調閱病患在大型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攝影(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的影像及報告資料,用來協助診斷,並規劃病人後續照護,間接壯大基層醫療,
從107年1月1日起,各大醫院為病患所執行的CT及MRI檢查,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將檢查的影像及報告上傳雲端醫療影像資訊分享平台,其他的基層院所即可透過健保雲端醫療資訊查詢系統調閱影像及報告內容,藉此落實分級醫療「社區好醫院,厝邊好醫師」的理念。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分級醫療可以避免浪費資源,不致於延誤醫療時機,同時提升品質效率與安全,經由中華電信的協助,讓整體醫療持續進步中。
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表示,這是利用資訊科技達到醫療資訊共享與效益提升的新時代,透過雲端系統以網路取代馬路,讓醫師可以在診間調閱病患在其他醫療院所之前的檢驗檢查報告,不僅節省費用,提升民眾就醫方便性及醫療品質,達到醫療服務的效益。健保署建置雲端醫療品質查詢系統,不但解決基層院所檢驗設備不足的困境,同時也緩解大醫院醫療服務超載,民眾看診品質打折的問題,未來對整體醫療的診斷幫助很大。
至於資料安全維護部分,雲端系統為封閉型網域系統,不連接外部網路,採用時必須登錄認證,醫師藥師必須透過健保卡專屬讀卡機,同時必須認證醫師(藥師)卡、病患健保卡及醫事機構安全模組卡等三卡,才能夠查詢系統中的病患就醫及用藥紀錄。頻寬是網路升速的關鍵,中華電信之前曾經為財稅建置特有網路,現今也為醫療資訊建置獨有網路,同時24小時監控入口管制及立即檢查,維護個資安全;倘若安全機制發現異常,將會用人工智慧(AI)技術分析,並通告醫療院所。
對民眾而言,至同層級醫院尋找第二醫療意見或後續照護,不需要在原醫院花費200-600元燒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胃鏡與大腸鏡等影像,也不必再影印抽血檢驗檢查報告。只要由雲端資料調閱,就可看到檢驗檢查報告,並節省等待醫院作業流程與金錢花費。
其次,民眾如果由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診斷與檢查後,回到地方診所與地區醫院追蹤治療時,可以請醫師參考雲端的醫療資料,提升民眾後續治療的方便性與連續性,而慢性病患若轉為居家照護也有醫療資訊可以協助了解病患狀況。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今年健保支出約6,600億元,按每年5%的成長率估算,至民國110年就要再提高健保費,鑑於未來要調漲保費有其現實面的難處,必須加強節流,健保署統計自民國93年至105年間健保申報件數已達40億筆,審查資料量達3,000萬筆,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控制不必要的檢驗檢查及用藥是重要關鍵。
為此,健保署近年來積極把「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升級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擴充內涵與功能,讓醫師在為病人診療時,可查詢病人近期在各家院所做過的檢驗檢查、手術等共11項整合資訊。據統計,在每天100萬健保就醫人次中,有82.1%的病人在就醫或領藥時,均有透過醫事人員查詢本系統,其中最容易重複開藥的六類慢性病用藥(包括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思覺失調藥物、抗憂鬱症藥物、安眠鎮靜藥物),從103至105年用藥日數重疊率已明顯下降超過一半。
根據健保署統計,從107年1月1日起健保署推動大醫院將CT及MRI等影像上傳雲端,截至15日約半個月,已有71%醫院已進行上傳(醫學中心100%、 區域醫院100%、地區醫院63%),64%醫院已進行調閱(醫學中心100%、 區域醫院100%、地區醫院53%),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調閱1筆CT/MRI資料僅需10-25秒,醫師即可清楚看到完整之檢查/檢驗結果資訊。
目前每日100萬門診就醫人次中,約30萬人次會處方檢查檢驗,健保署自106年6月起在健保雲端醫療系統中提供醫師可查詢病患跨院所檢查檢驗結果及報告資訊的共享機制,目前每日查詢人次約24萬筆,粗估約8成可能需檢查檢驗病患,醫師會查詢該病患的雲端醫療資訊。107年進入推動檢查檢驗共享機制階段,健保署鼓勵醫院即時上傳病歷摘要及影像檢查報告,未來陸續納入超音波、胃鏡、大腸鏡、X光片等影像分享,讓各醫療院所透過資訊共享機制,以期讓分級醫療更落實,當匯集醫療資訊愈多,保存愈久,就能夠建立本土特色的醫療資訊資料庫,帶來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