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议题的持续发烧,连带使得认证实验室业者们,对于认证业务上也必须有所调动,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发展需求。身为认证实验室的主要业者的UL,就有这样的情形。
|
UL能源及电力科技部事业发展经理陈立闵 |
UL能源暨电力科技部事业发展经理陈立闵打趣的说,其实每个终端产品都需要安全认证,但每个产业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不一,也并非每个业者都愿意投入成本在该领域中,所以UL的作法,就是成立独立部门专门负责不同产产业的安全验证工作。陈立闵从UL的角度切入谈到,或许有些业者认为,Security(资讯安全)与Safety(功能安全)各自独立,市场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UL的看法,则是Security可被归类在Safety的一环。
陈立闵解释,UL思考的是,在系统运作的情况下,如何定义「失效场景」,来思考失效场景的成因,透过风险程度或是造成伤害程度上的不同,来界定不同的安全等级,所以一旦Security一旦被攻破或是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系统的Safety来说,就是失效的成因之一。换言之,Security与Safety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然而,陈立闵进一步谈到,就目前UL与产业界接触的状况来看,产业界对于Security的认知或是定义,还是相当混乱。举例来说,「资讯安全」偏重的是资料是否会被窃取或是遭到窜改,而网路安全则是以网路层为依归,在这个领域也有自己的安全要求在,再者,网路安全也可以区分成「内网」与「外网」,但大部份的人的认知,也仅将网路安全停留在外网领域,对于内网并没有太多的著墨。
但进入到物联网的世界后,由于定义上相对混乱,陈立闵认为,在说法上,或许用「Cyber Security」(中文可以翻成软体安全)会较为贴切,可以泛指扣除功能性安全以外的安全性要素。
陈立闵举例,像是资讯(或是指令)传递出现延迟的情况,乍看之下,在某些应用可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是在车用领域,光是「踩煞车」的行为,资讯传递延迟的情况出现,就有可能造成乘客生命安全的疑虑,若放大到整个物联网的环境,如果考量到资讯传递能否及时,但同时又要考虑到加解密等安全性的问题,对于物联网硬体来说就会是一大考验,进一步的说,就可以带动物联网在硬体规格上能有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