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2023年下半年台灣製造業面臨不均衡復甦和透明度低的短急單效應,生產採購存貨政策轉為即時應對「邊走邊看」(Nowcasting)。中華經濟研究院也在今(19)日舉行「不均衡復甦—2024台灣產業展望」研討會,發表台灣採購經理人對於製造業2023年下半年~2024年上半年營運展望,料將呈「兔打底、龍前行」態勢成長。
|
中華經濟研究院也在今(19)日最新發表「2023年下半年PMI/NMI廠商營運展望調查」顯示,如今製造業廠商也關注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和「美國經濟走勢」並列第一。 |
其中,製造業面臨缺工、成本攀升、需求破碎化與數位轉型的挑戰,再加上地緣政治、通膨與永續減碳等議題,仍持續影響全球經濟與產業。依中經院最新發表「2023年下半年PMI/NMI廠商營運展望調查」顯示,製造業營運狀況指數為48.5,表現不如上半年預期的62.9,也是2013年創編以來首次連續4期緊縮,惟緊縮速度趨緩;利潤率也連續5期下降,指數僅有42.3。
至於製造業2023全年營業收入、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皆較去年大幅下降,分別為-7.50%、-2.19%與-7.68%;製造業的採購價格年增率-1.22%,為2020年以來首次負值,且低於今年上半年之預期;資本支出年增率為1.71%,遠不如2023上半年所預期,亦遠低於2022年的12.16%年成長。
此外,該份調查還發現,如今製造業廠商也關注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和「美國經濟走勢」並列第一,其他依序是「大陸經濟走勢」、「匯率波動」、「永續發展、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美國利率貨幣政策」。
且有49.2%製造業表示,倘若中東地緣政治衝突持續擴大,預期公司營運將造成影響,或影響對未來產業與景氣趨勢的預判。中經院認為,目前台灣製造業的低迷,主要關鍵點還是在於美中經濟走勢,有別於過去業者最關注的是國際能源與大宗物資價格,現在則是等待終端需求何時回溫,聚焦在中、美這「兩隻大象」的對抗與復甦。
該調查同時發現,隨著庫存消化完畢,需求回升,已有51.3%業者表示截至2023年12月,已將庫存去化至低於或等於正常營運所需,但仍有48.7%業者目前存貨量,仍超過正常營運水準;另有88.5%的製造業廠商表示,2023年下半年未達最佳/最大產能。
然而,台灣製造業現仍普遍「預期」2024上半年營運狀況,將較今年好轉的指數達到52.9;僱用人數也比2023年下半年擴張,指數達到52.1。中經院長葉俊顯便以「兔打底、龍前行」,來形容2024年經濟會比今年好的成長動力,將來自於表現尚可的出口、將轉為正成長的民間投資,但仍提醒要面臨地緣政治和營運成本攀升的壓力。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進一步指出,就國際情勢而言,今年12月美國聯準會(Fed)就已釋放出自2022年3月開始,為了抑制高通膨的暴力式升息已告一段落,若2024年主要國家通膨仍向下變動,就會展開降息循環。
在產業發展部分,2024年庫存應該消化的差不多,預期還有人工智慧(AI)、高速運算等創新科技引發的終端需求回溫,台灣半導體應可望有二位數成長;至於關乎經濟成長動能的出口和民間投資,預期都將由負轉正,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