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劇烈,極端天氣事件如致命寒害、熱浪頻傳,2024年更被評為史上最熱的一年。在2012年全球疾病負擔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指出,綜觀1990-2010年死亡原因,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指出,短時間內氣溫驟變,可能顯著提高中風風險,對公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
圖左起為台大公衛所林靜君助理教授、災防中心陳永明組長、國衛院環醫所陳保中所長、吳威德助研究員、司徒惠康院長。圖二為研究數據分析。 |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創新以「兩日內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結合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進行研究。這項涵蓋全台的大型研究成果已於4月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研究顯示,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超過兩倍;若氣溫升幅達16°C,風險更進一步飆升。而當氣溫在兩日內驟降超過14°C,出血性中風的發生機率也增加兩倍。此外,氣溫高於35°C或低於16°C的極端溫度,同樣與中風風險上升密切相關。
吳威德表示,這項研究是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與健康資料結合的成果,不僅反映氣候變遷對心血管健康的潛在威脅,更凸顯將氣候風險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的迫切性。
專家建議,政府應考慮建立氣溫劇變預警系統,針對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在季節交替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造成的中風衝擊。這項研究強調,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一項攸關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