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无凸块嵌入式封装---BBUL
 

【作者: Dr.PKG】2002年04月05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8919】

Intel在去年十月发表了新的封装技术-BBUL(Bumpless Build Up Layer),并宣称这项新技术将有助于20GHz晶片时脉的微处理器在2006或2007年前上市。


BBUL,顾名思义,此技术并无使用凸块(Bump)的制程,而是利用多层板增层技术连接IC与基板(Substrate)。由于减少了凸块的高度,BBUL封装后产品的高度只有1mm,不到一个硬币厚度,非常符合未来产品走向轻、薄、短、小的趋势 (图一)。不过,Intel宣称这项新技术仍在实验开发的阶段,在2006或2007年前并无量产上市的计划,由此可以想见其制程及成本上仍有相当的问题尚待解决。


《图一 BBUL封后的厚度比硬币的还薄》
《图一 BBUL封后的厚度比硬币的还薄》数据源:Source: Intel Labs

虽然如此,BBUL技术的提出,仍引起产业界不少的讨论;特别是当多数人已将覆晶(Flip Chip)技术视为未来高阶封装的必然趋势时,Intel却又另辟蹊径前进,并将凸块专工大厂的角色功能弃之不顾。可以想见,BBUL一出势必将对产业链的布局又多添变数。


目前Intel的最新处理器Pentium4,内含42百万位电晶体数,其封装制程是采用覆晶(Flip Chip BGA)以锡铅凸块连接晶片。这种封装方式仍需要中间层或高密度的基板,它的相对位置是介于凸块与Pin之间。相反地​​,BBUL则是「晶片优先」(Chip First),将晶片内嵌于最中央的位置,这点与覆晶技术将晶片放在最上面有所不同。


制程介绍

BBUL的制程,首先是在基板上方以冲压的动作挖出可供晶片嵌入的区块,并于基板下方加上一层薄膜(Tape),之后将晶片置于区块内并灌胶,紧接着进行烘烤,之后再去除薄膜。薄膜在此可提供晶片与其四周一个平坦界面。而邻近于晶片的基板区则可提供一个平台,方便下面的溅镀及显影制程进行。换句话说,如果晶片是面朝上的(Face Up),邻近区块的高度将很难掌控,也连带影响​​晶片与其之间的水平高度。所以,有薄膜提供一个共平面的平台再加上晶片面朝下(Face Down)的放置,晶片与周围高度恐不相同的顾虑即可解决。


增层动作

基板的平坦界面制作完成后,接着便要进行增层(Laminate Layer)动作:首先铺上一层绝缘层(Dielectric Layer),再以雷射钻孔为下一段重布铜制程金属互连层(Copper Interconnect Layer)做准备,金属层的沉积是以溅镀(Sputtering)方式进行,并以曝光显影技术将线路显现于金属层上,然后进行电镀并蚀刻出线路,最后进行一般的表面黏着(SMT)制程。


这里的增层动作与晶圆级封装(Wafer Level Package)制程非常类似,只差晶圆级封装是于晶圆上进行,BBUL则是在单一晶片上进行。当然,也可于面板(Panel)层次上进行增层,只是在光罩曝光显影方面,无法像WLP上一片即可,而是采逐次曝光(Step-N-Repeat)的方式,对每颗晶片逐一曝光。不过,BBUL与晶圆级封装最大的差异点即在于,BBUL可将线路往外设计,即所谓的Fan-Out,但WLP的线路只能在晶片区域内设计,即所谓的Fan-In。所以当晶片的面积不断缩小(Die Shrinking)时,只能Fan-In的封装,I/O接脚数目想必受到抑制,因此只适合做低I/O数的产品。


一般基板的增层法(Build Up)是于核心层(Core Layer)的顶部及底部增层,也就是所谓的Build-Up Layers。有趣的是,BBUL的结构,则把晶片内嵌于基板的区域作为核心层,之后仅需往上增层即可进行讯号传输(图二)。与覆晶比较,BBUL可避免凸块和底胶(Underfill)所衍生的问题。



《图二 BBUL以芯片内嵌于基板内的区域作为核心层》
《图二 BBUL以芯片内嵌于基板内的区域作为核心层》数据源:Source: Intel Labs

BBUL的优势在于讯号由晶片走到主机板的距离更加缩短了,因此讯号传递将较为完整。而随着半导体制程的精进,每单位电晶体的体积愈来愈小,IC体积也得以减少,此外随着IC功态愈趋复杂及电晶体数目的成长,接脚数也必须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pad间的间距(Pitch)值必须减小。


传统覆晶C4制程,由于受限凸块的尺寸,pitch值缩小的弹性有限。而BBUL是以「增层」概念封装,无凸块限制,pad 与pad间的pitch变小(约140μm),较能承载目前及日后对短时间即能处理大量讯号的封装需求。 (表一)


表一 BBUL与Organic差异比较
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Organic
(FCPGA-type)
BBUL
Die-package pitch 180μm 140μm
Package
Line/Space
dimension
25μm/25μm 25μm/25μm
Package inductance
for land-side
capacitors
1.3pH 0.1pH
Source: Intel Labs

覆晶封装

覆晶的特色是以凸块连接晶片与基板,不过使用凸块有许多因应力而造成可靠度不佳的现象,业界于是想到于凸块间灌入底胶(Underfill)来改善。但是,光是灌入底胶就是一道繁琐的程序,再加上封后成本的始终居高不下,这就是目前覆晶封装所面临到的瓶颈。


反观BBUL,由于少了凸块和一层Build-Up Layer,封装后的体积得以较小。此外,以增层法将线路传导至引线接脚(Pin)时,因为没有了凸块的界面,距离遂变短了,电阻值也能减少;再加上无锡铅凸块的使用,将使它能符合未来绿色封装的趋势。


许多专家认为BBUL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最大的因素在于它是以无凸块接合(Bumpless Bonding Technology)的概念为基础,并采用溅镀(Sputtering)、上光阻剂(Photolithography)等制程进行,实在很难开发出低成本产品。过去许多大厂也穷尽心力发展这项技术,但均未能开花结果即是最好的证明。举例而言,80年代晚期,GE-TI即以「晶片优先」(Chip First)这样的概念发展多晶片模组封装(Multi-Chip Module),并且不以打线、或接凸块的方式连接IC与基板,这与BBUL的想法相似。不同的是,GE-TI是从模组的层次来思考利用增层法连接,与BBUL是从单晶片封装层次思考不同。然而,在模组上进行增层,光是上光罩这项动作,欲将线路与数颗晶片上的Pad准确地对位就有很大的困难,良率也因而难以提升。


结语

虽然BBUL 在技术面上仍有问题待解决,不过它对半导体后段产业生态却有很深远的影响。由于许多元件都可内嵌于基板里,BBUL的提出,更加证明了目前热烈讨论的系统封装(System-on-a Package)技术未来应用将更为普遍,它也将进而带动许多轻薄短小、低功率产品的问市。


凭借其在半导体界的龙头地位,900多人的庞大研发团队人力和预算的投入,Intel所宣布的新技术及新概念都对产业有其指标性意义。去年十月宣布的BBUL已经开启了「无凸块制程」是未来封装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它也提供业界在视覆晶、凸块为必然的惯性思维中指引了另一种接合(Interconnection)技术的思考机会,这种精神才是产业在不断前进中所必须有的态度。不过,增层法是否就是唯一通往无凸块制程的大道吗?还是另有其他捷径?这点恐怕是大家都必须好好思考的。 (本文由钰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相关文章
Intel OpenVINO 2023.0初体验如何快速在Google Colab运行人脸侦测
零信任资安新趋势:无密码存取及安全晶片
新一代异质运算带动资料中心运算架构变革潮
铁道数位化转型全面启动
企业迎向数位创新的关键思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英特尔晶圆代工完成商用高数值孔径极紫外光微影设备组装
» SEMI: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况 出货微降至1,063亿美元
» 英特尔AI加速器为企业生成式AI市场提供新选择
» 英特尔携手合作夥伴 助力AI PC创作新世代
» Intel成立独立FPGA公司Altera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2B0LF62STACUKG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