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P4(Northwood) 的電源管理
 

【作者: 易明進】   2001年08月05日 星期日

瀏覽人次:【8940】

《圖一》 - BigPic:552x405
《圖一》 - BigPic:552x405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CPU在速度上不斷發展,其電源規範也由VRM8.4(電壓穩壓模組8.4版/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8.4版)、VRM8.5、VRM9.0、演進到最新的VRM9.2。其功率消耗及電壓的變化,大致上還是遵循莫爾定律(Moor's Law)。


P=K N C V F


P:功率消耗(Power Consumption)


K:CPU電晶體有效使用係數(Utilization Factor)


N:CPU內的電晶體總數(Total Number of Transistors in a CPU)


C:每個CPU內電晶體的等效電容值(Capacitance Per Transistor)


V:CPU的運轉操作電壓(Operating Voltage)


F:CPU的時鐘脈衝頻率(Clock Frequency)


其中VRM8.4、VRM8.5、VRM9.0等CPU電源(Vcore)規範已行之有年,本文將不再贅述。本文將就VRM9.2所帶來的新規格及衍生的CPU電源新課題作進一步討論,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將提出解決之道,供讀者作為參考,幫助讀者能以最低的成本設計出可符合VRM9.2 規範(Specification)的CPU電源(Vcore Solution)。


《圖二》 - BigPic:576x446
《圖二》 - BigPic:576x446

VRM9.2規範的特點

(圖一)所述為供給Willamette CPU的VRM9.0規範,(圖二)所述為供給Northwood CPU的VRM9.2 規範,VRM9.2與以往的VRM9.0不同點有:


1.下降負載線(Droop Load Line):VRM9.2以每安培CPU電源電壓下降1.5mV的斜率(1.5mV/A),形成一條線性斜率的下降負載線,使CPU電源輸出電壓隨CPU電源電流增加而下降,這是VRM9.0 所不需要的。


2. VID ~ VID-50 mV的限制,無論穩態(Static)或動態(Transient)。


3. CPU電源電流需達69A。



《圖三》 - BigPic:720x540
《圖三》 - BigPic:720x540

VRM9.2規範帶來的挑戰

上述可知VRM9.2 規範比VRM9.0更嚴格,更不容易符合規範,其帶來的挑戰有下列六點:


1.非常嚴緊的穩壓率,並且需有下降負載線特性(需要使用精準的電壓位準設定)。


2.大的CPU電流需求及重的暫態電流變化(必須使用電流控制型控制器(Current Mode Controller))。


3.CPU過熱半載功能(Thermal Throttling)。


4.印刷電路板(PCB)空間的限制。


5.對VRM溫升的冷卻限制。


6.VRM相與相間的電流平衡(Phase Current Balance)。


基本上這六點新的挑戰,穩壓控制器(VRM Controller)必需精確掌握輸出電流的訊號,控制器(Controller)才能完成。


《圖四》 - BigPic:581x441
《圖四》 - BigPic:581x441

@控制器的種類及其優缺點


市場上的控制器,依其偵測輸出電流的方式大體上分為三種:


1. 輸入精密晶片電阻型偵測方式,如(圖三)。


2. 輸出電感等效內阻(DCR) 偵測方式,如(圖四)。


3. 場效應電晶體(MOSFET)等效內阻(Rds-on)偵測方式,如(圖五)。


以上三種控制器的優缺點分析如(圖六),以輸入精密晶片型電阻偵測雖需增加微薄的額外成本(美金0.1至0.15元)及微小的功率損失(0.3W),但其可得到最準確的輸出電流訊號,此對這些挑戰能輕而易舉的完成,以整體的成本而論,輸入精密晶片電阻偵測方式成本最低,且其整體表現最佳,無論是第一點的嚴緊穩壓率、 第二點的暫態響應(Transient response)、第三點的CPU過熱半載響應(Thermal Throttling 及第六點的相對相間的電流平衡,都有最完美的整體表現。圖三所示為輸入精密晶片電阻的偵測方式,因其利用同一個電阻作為偵測電流的訊號,可達最好的相間電流平衡,因其為精密的電阻,可達最精準的電壓位準設定(Voltage Position),及即時週期的電流訊號迴授(Cycle-by-Cycle Current Feedback),當CPU作過溫降載(Thermal Throttling)時,能及時反應達最佳化,反觀(圖四)、(圖五),則有相當多的缺點,其缺點讀者可參閱(圖六),將不在此贅述。


《圖五》 - BigPic:576x432
《圖五》 - BigPic:576x432

電源控制器降低輸出電容的方法

CPU電源控制器(Vcore Controller)取得精確的CPU電源電流信號迴授,在實質上如何省下價格昂貴的輸出電容呢?讓我們細說如下,(圖七)所示,CPU的動態電流(Transient current)變化,使CPU電源電壓突然往下掉,這即是動態響應(Transient Response)之CPU電源電壓變化,簡言之,CPU電源電壓掉下的量與動態電流(Imax-Imin)成正比,與輸出電容的等效內阻(ESR)成反比,Vdroop = ESR(Imax-Imin)。而(圖八)說明精準電流迴授(Current feedback)的方式可得到最大的動態電壓容許值(Vdroop Voltage Allowance),虛線所示是最佳化的上漂及下掉(Offset & Drooping)的設定,下掉(Vdroop)動態電壓的容許值達到最大;換言之,可用最少量的輸出電容(Vdroop = ESR(Imax-Imin)),而紅線及綠線所示,為輸出電流迴授信號不夠精確,上漂及下掉位準的設定,僅為虛線的一半左右,Vdroop(紅線) =1/2 Vdroop (虛線)=ESR/2(Imax-Imin)。換言之,不夠精確的CPU電源電流信號,將使設計者花將近兩倍的成本在輸出電容上。


(圖九)是以Willamette CPU為例,最佳化的上漂及下掉位準的設定是上下各留20mV 空餘(Head-Room),所以電壓下掉的容許值為130mV(170-20-20)。(圖十)所示,以三種不同精確度的電流信號偵測方式所需輸出電容成本,作一簡單的比較,可明顯看出,偵測方式越精準,所需的輸出電容成本越低。


《圖六》 - BigPic:578x441
《圖六》 - BigPic:578x441

VRM9.2挑戰CPU過熱半載功能

VRM9.2另一個重要的挑戰是CPU過熱半載功能,如(圖十一)所示為電壓型控制器(Voltage Mode Controller)在CPU過熱半載功能時的表現,可明顯看出,因其不是即時週期電流迴授,其電流迴授訊號(Current Feedback Signal)約有20us的延遲,當CPU動態電流電流產生後,CPU電源電壓馬上掉下(Droop),因電壓型控制器其電流訊號延遲送到控制器(Current Signal Delay),控制器尚未得知電流信號,故控制器會使掉下的CPU電源電壓恢復到原始值,當控制器收到電信號後,才將CPU電源電壓 電壓往下作下降的動作;簡言之,電壓控制型控制器對動態的下掉(Transient Droop)反應約有近20us的延遲,如果CPU的過熱降載頻率是100K HZ,則會有過衝(Overshoot)的情況。如(圖八)之右圖所示。而精準的電流型控制器(Current Mode Controller)能即時掌握輸出電流變化,即時對CPU電源作下掉的動作,如(圖十二)、(圖十三)。而精確的電流迴授訊號,亦使CPU電源之下斜負載線非常線性。


《圖七》 - BigPic:555x407
《圖七》 - BigPic:555x407

設計電流型控制器注意要點

電流型控制器設計方式的缺點,除了增加極微小的成本外,其線路佈局VRM9.2 規範上亦比較敏感(Sensitive),之所以線路佈局比較敏感是因電流訊號僅數毫伏(mV),在CPU電源級(Vcore Stage)有大電流作變化,故較易受干擾,但只要設計者掌握下列幾點,必能讓你的設計百分之百穩定工作:


1. 注意(圖十四)所圈之方塊是較易受干擾的部份。


2. 將大電流流動路徑置於上層(Top Side)及內層第一層(Inner 1)如(圖十五)。


3. 利用內二層的地層(Inner 2 GND)作隔離,使底層(Bottom Side)成為不受干擾的訊號層。


4. 將電流迴授訊號及電源電壓迴授訊號(Vcore Feedback)的路徑置於最底層以防止雜訊干擾,並使電源電壓迴授訊號近測試點 (AC14/AC15),如圖(十六)。


只要掌握上述四點,必能將電流型控制器設計到最佳化。



《圖八》
《圖八》

《圖九》
《圖九》
相關文章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CTIMES X MIC所長洪春暉:剖析2025關鍵趨勢與挑戰
» 強化自主供應鏈 歐盟13億歐元支持義大利先進封裝廠
» 持續推動晶片自造 美商務部撥67.5億美元予三星、德儀及艾克爾
» 意法半導體生物感測創新技術進化下一代穿戴式個人醫療健身裝置
» 迎戰CES 2025新創國家隊成軍 國科會TTA領科研新創赴美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9.166.3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