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MCM封裝技術架構及發展現況
 

【作者: 黃緒宗】   2002年07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21063】

你所該知道的MCM

MCM是什麼?

電子、資訊、通信行業專有名詞的浩繁,多不勝數。尤其是專用名詞縮寫使用的氾濫,常常原本懂的卻被幾個專有名詞的縮寫弄得不知所以。因此,在討論多晶片模組(Multi - Chip Modules, MCM)前必須先對這個專有名詞的縮寫加以說明。


《圖一 電子元件演進循環示意圖》
《圖一 電子元件演進循環示意圖》

談多晶片模組MCM,必須先說明電子工程的整個努力方向及趨勢,就以筆者所歸納提出的「電子元件演進循環」為基礎,說明如下:


電子工程師先開發出一個「元件」(如:電晶體),接著就會想辦法要把「多個元件」擠進去;當能把多個元件擠進去後,就會想要把「那些元件組成的線路」塞進去。


當能「把這塊線路變成一個元件」,電子工程師就會再重覆上面這個循環,把更多的元件擠進去、把更多線路集合成一個線路。


由於技術不斷地進步,這個循環不停地轉動,所以我們看到了從早期一個電晶體集合而成IC,從IC進步到LSI(Large scale IC)再到VLSI(Very Large Scale IC),然後到今天集合數百萬顆電晶體的IC。


如果將半導體工業粗略分成前段-矽晶圓、後段-封裝測試的話,在上面這個電子元件演進循環中,我們多數人的目光是集中在矽晶圓階段,也就是由每片晶片一顆電晶體到幾百萬顆電晶體的演進過程,卻忽略了封裝技術的演進,而多晶片模組MCM就是封裝技術演進的成果。


所謂多晶片模組MCM就是將多個裸晶片,直接黏著並內接於由導體層與介電層構成的各種材料基板上,所構築而成的多晶片小型模組。簡單說,就是把多個晶片(Chip)組成的模組(Module)納入一個封裝內,這裡的晶片可能是IC、二極體、電晶體、MOSFET或是其他的主動元件IC,重點是他們全部封在同一個封裝內。


此外所謂的系統單封裝SiP(System in Package)其實指的就是多晶片模組MCM,因為SiP是要把系統功能放在單一封裝,所以這是從產品的外觀來看;但是若從這個單一封裝產品的內部來看,它是由許多個晶片組成的,所以它就是MCM;因此SiP與MCM說的是同一件事,只是SiP說明的是外觀,MCM說明的是內在,這也是專業名詞縮寫常常帶來的問題。


其實這樣的產品很早以前就有,我想各位讀者應該看過把兩個二極體封裝在一個3Pins的封裝內,也看過把多顆MOSFET封在8 pins或16 pins標準的IC封裝內,這些在同一個封裝內封上了多顆二極體或電晶體的產品,就是按照以上所述在演化,接下來你就會發現將一塊線路封在一個封裝內,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


MCM的種類

MCM一詞目前使用得有些浮濫,如果要把MCM予以分類,就必須為MCM作一明確定義。


若以「電子元件演進循環」為基礎來觀察封裝類別,你可以發現封裝一個元件稱為封裝(Package),封裝多個元件就稱為多晶片封裝(Multi-Chips Package;MCP),那封裝一塊線路或模組時就稱為多晶片模組封裝(Multi-chip module package;MCM)。MCP與MCM間主要的差別在於是否是一個完整的線路,MCP只有主動元件,而MCM則包括了主動元件及被動元件。



《圖二 MCM分類說明》
《圖二 MCM分類說明》

MCM若依照材料及製程的不同,可以分為下列四種:


  • (1)MCM-D(Deposited):沈積式MCM,它是以氣相沈積等方式在基板材上形成線路導線及接點等,由於可以製成極細的線寬,所以佈線密度高。


  • (2)MCM-L(Laminated)、MCM-L/D:薄片式MCM,在低溫共燒陶瓷薄片或金屬薄片上,以沈積方式或以蝕刻方式形成線路導線及接點,再將IC、電晶體等主動元件及電阻、電容等被動元件予以粘結。為了提高嵌埋密度,可和MCM-D 相結合(即MCM-L/D),藉由沈積的方式達到更高的密度。


  • (3)MCM-C(Ceramic)、MCM-C/D:陶瓷式MCM,它是以多層陶瓷生胚為基材,經由不同層間構成線路導線及接點,再將IC、電晶體等主動元件及電阻、電容等被動元件予以粘結。為了提高嵌埋密度,可和MCM-D 相結合(即MCM-C/D),藉由沈積的方式達到更高的密度。


  • (4)MCM-PCB:電路板式MCM,由於陶瓷材料燒結不易,產量有限,且以陶瓷材料作為基板材,許多功能與PCB多層電路板非常類似,因此也有業者以PCB多層電路板做為MCM的基板材,不過PCB多層電路板的吸潮性一直是它在惡劣條件下(如汽車中)使用的障礙,再加上PCB多層電路板耐熱性較差,雖然新型的材料和製程,及高密度互連(HDI)的佈線技術,再加上板材成本低廉、加工方便,具有規模經濟,已可滿足環境標準要求,但一時間仍難大量突破以陶瓷基板為主的傳統應用領域。



MCM與SoC的比較

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a Chip;SoC)就是利用晶圓生產技術把一塊線路納入一個晶片中,而MCM則是利用封裝生產技術把一塊線路納入一個封裝中。因此,SoC和MCM恰好就是半導體前段、後段各自演進的一個成果。


我們先看看SoC,把一個「系統」放在晶片上就是SoC的基本定義,也是電子元件演進循環中:把一塊線路納入的演進過程。在這裏,系統的定義其實是很廣泛的,繪畫顯示功能或網路連線功能,你可以說它是一個系統、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次系統(Subsystem),因此你可以發現SoC早已應用並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如:顯示功能原係由許多元件組成,目前已濃縮成一顆IC,網路功能也是類似的情形,而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則是家電產品的「微電腦控制」部份。


既然SoC早已出現且早已應用,但為什麼這兩年才特別突顯SoC這個專有名詞呢?你可以發現:由於技術能力的限制,以往SoC所涵蓋的系統規模較小,多在次系統階層,因此是在相同材料、同樣製程、類似設計條件下開發生產完成的,因此這個演進過程彷彿是順理成章的,並沒引起業界太多關注。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平順地渡過了,不過隨著設計規模越來越大,進而催生了知識產權(IP),隨著IP的盛行,不管再大的系統也好似已成為各種不同的IP模組的積木遊戲場,對設計開發人員而言,要開發一個由上千萬個閘(Gate)組成的電路,問題已不大。其次,由於生產技術的大幅向前飛越,線徑的快速縮小,使得今天晶圓廠要把一片容納上千萬個閘(Gate)組成的晶片製造出來,也已不是問題。


既然SoC以往運作沒問題,那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


1. 技術問題導致生產良率無法提高:

就以往的發展經驗,技術似乎不是問題,但那是在相同材料、同樣製程的情況下開發生產。目前SoC的發展已到了必須整合各種不同功能的次系統於一身,所以就面臨不同材質(如:雙載子;Bipolar)、新材料(如:砷化鎵;GaAs和鍺化矽;SiGe)、新製程(如:類比元件的高壓製程)。這些都和原先數位元件慣用的CMOS材質與常用的低壓製程等大不相同,因此經驗累積有限,生產良率無法快速提高,也使得生產成本偏高,在短期內也難以降低。


就算是以原先慣用的CMOS材質與低壓製程來製造,也面臨許多問題,如:一個SoC設計可能需要從多個供應商處購買使用不同生產製程的IP模組,各個IP模組是在不同技術規格下開發的,例如:如何將0.25μm製程設計的微處理機IP模組內核和用0.18μm製程設計的開關和記憶體IP模組結合呢?


2. 整合成本太過高昂:

其次是IP模組的供貨情況和價位,某些高性能IP單元(如DRAM、RAMDAC等)在全球僅有少數矽晶圓廠才具備生產能力,代工價格當然會較高,也會使得整合成本太過高昂。


而且在次系統時,每個次系統可以針對它特定功能,在設計及生產時做最佳化的處理,但當把這許多次系統集合起來時,特性的需求就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取捨了。就如同一個負責房屋裝修的團隊,它是由木匠、泥水匠、電匠、水電匠等組成,因此可以各司其職,把該做的做到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把這個團隊改成一個全能技工時,是不是在事務取捨上就會產生衝突及不足呢?SoC也是如此。


3. 設計開發時間長、生產調適時間多:

除此之外,由於SoC的系統規模大,納入的IP多且可能來自不同來源,再加上新材質的挑戰,使得設計開發時間加長、生產調適時間增多,這就讓開發時程無可避免的拖後,甚至延誤了市場商機。


4. 市場需求問題:

就晶圓而言,經濟產量(或規模產量)是這個產業不斷進步的根源,由於市場有強大的需求,所以晶圓廠不斷地縮小線徑、提高晶圓尺吋,藉以提高每片晶圓的產出,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再以低價搶奪更多的市場。


這個過程以往運作地很順利,運作順利的原因是根基於電子產品的開發過程。我們如果把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當成是拼積木,我想很多先進也會有類似的感覺,當我們把小片積木改成大片積木時,雖然拼圖的速度變快了,但限制也增加了,你會發現有些功能是多的、用不上的,而也有些積木商因為開發出的積木沒法卡上去(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失敗了(最明顯的例子是繪圖晶片,每代產品的廠商排名都大不同的),但是積木的製造商卻因為積木的高度標準化,使得生產量提高、單位成本降低,再促成市場需求增加。


市場需求其實是滿玄妙的,尤其是科技產品,往往都是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功能,這時許多應用面都不明確,而消費者因為從沒用過,沒法訂定具體詳細規格,完全是由開發商擔綱自行開發,這就如同一盤賭局,成敗得失是非常巨大的。


當我們隨著電子元件演化循環向前演進,想要把所有積木全拿掉,直接改成一個產品時,開發商就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成敗考驗,因為不再能像過去成功模式-利用產品的高度標準化來降低單位成本,所以必須直接面對市場需求。如果市場需求不高,生產量有限,單位成本也就無法降低,最後這個產品的成本會比積木式還要高出許多,那就注定要一敗塗地,開發廠商也會蒙受重大損失。


綜上所述,以長期發展趨勢而言,「輕、薄、短、小與多功能」是科技產品持續發展的一條道路。目前,科技產品的整合度越來越高,半導體業界前後段製程為了迎合這個趨勢,分別朝向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a Chip,;SoC)及系統單封裝(System in a Package;SiP)兩大方向努力。由於以往半導體前段製程-晶圓製造的成就非凡,因此對SoC更是寄予無限的期望,更被視為未來數位資訊產品的關鍵技術。但SoC發展至今,受限於由於技術瓶頸高、生產良率低、從研發到量產的時間長與成本高昂等因素,多數製造廠商仍處於研發階段,這也是這些年沒有太多所謂SoC產品問市的主因。


如果跳脫原先思考的框架,回頭看看消費者的需求,既然SoC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系統整合的問題(如:SoC在整合不同材料、不同製程時困難重重,但這對SiP而言,卻是相當簡單的,因為它是使用不同的晶片組合而成,還能將表面貼裝元件或分立的片式電容電阻放在一起使用),因此業界可以將眼光轉向到SiP,至於未來,由於SiP與SoC各自具備不同的優勢,希望能藉由SiP與SoC共同提供更高的整合度,滿足新一代系統設計的需求。


談到這裡,因為MCM能將現有技術開發出來的晶片組合後,同時具有小面積、高頻高速、低成本與生產週期短的優勢,可以滿足新一代的產品需求,看來MCM就是我們的極佳選擇。但問題真的是那麼簡單嗎?


MCM仍需克服的障礙

九十年代的障礙

MCM在九十年代初期各方研究非常積極,但始終沒有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出現,分析其原因如下:


1.技術能力不足、良率偏低:

當時晶圓生產技術和今日相比,相差五至六個世代,當時為滿足系統基本要求常需放置多達二十個的晶片,且當時晶片的良率遠不如今日,而MCM的良率是各個晶片良率的乘積,而不是良率的總和,由下列之試算表,你可以發現以那麼多晶片構裝MCM,良率卻如此之低(以每個晶片95%,當一個MCM內包含10個晶片,在不計封裝及測試的可能損失時,MCM的良率只有60%;若單一晶片良率只有90%,成品良率只剩35%,如何能生存或維持呢?),且晶片一經粘貼打線後就無法更換,所以只要有一顆不良品,而其餘都是良品,但這片MCM也只有拋棄一途,使得整體成本更是居高不下,這和傳統以單顆元件封裝後再在PCB電路板組成線路方式相比(此時若零件故障還可以更換單顆元件,不須丟棄整塊電路板),根本沒有競爭力。


表一 MCM的良率是各個晶片良率的乘積
單一晶片 MCM內晶片數量
良率 2 3 4 5 7 10 12 15 20
99% 98% 97% 96% 95% 93% 90% 89% 86% 82%
98% 96% 94% 92% 90% 87% 82% 78% 74% 67%
97% 94% 91% 89% 86% 81% 74% 69% 63% 54%
96% 92% 88% 85% 82% 75% 66% 61% 54% 44%
95% 90% 86% 81% 77% 70% 60% 54% 46% 36%
92% 85% 78% 72% 66% 56% 43% 37% 29% 19%
90% 81% 73% 66% 59% 48% 35% 28% 21% 12%

2.生產設備昂貴、產量不足:

MCM由於是在一個封裝內打上多顆晶片,且這些晶片的擺置方向不盡相同,這和傳統的生產方式有相當大的區別,再加上MCM先天特性形成「少量多樣式生產」,且每項產品對開發及生產時效的要求很高。


業界目前存在兩種生產方式:一是使用非常精密的多轉軸數值控制機,此類設備產量少、精密度高,價格昂貴自不在話下,也造成MCM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售價高當然不利市場推廣;另一是使用人工生產,使用舊式設備以人工操作對準,如在低工資國家(如:菲律賓)生產,這種方式的生產成本較低,但缺點是需要技術純熟的操作員,產量無法快速提昇,且以人工生產,品質略遜。


這兩種方式都使得MCM這類產品無法進入市場主流,只能佔有軍事、航太或高性能電腦設備等這類不太計較價格,但需求量少且高毛利的利基產品市場。


3.材料供應不足:

MCM的材料供應過去存在著兩大問題:


  • (1)晶片部份:在MCM的生產方式下,對晶片的要求就是晶片規格及種類要夠多,這樣才能配合客戶需求,組出適當的產品,但是因為是少量生產,每批產量有限,所以對每種晶片的需求量也低。


  • 一般設計公司的晶片品種不全,IDM大廠的晶片品種雖較全,但無意外賣,因此光是要找到這些種類繁雜的晶片就已十分不易;若再加上每種晶片的採購量低,就更難引起供應商的興趣;可是若向供應商訂購較高數量,各種晶片合計的庫存金額太高且晶片保存保管也是一大問題。


  • 因此,如何籌集足夠種類、適當數量的晶片,建立一個包羅萬項且供應無虞的晶片庫(Dices Bank),是MCM在晶片材料的首要問題。



  • (2)基材部份:MCM仍是以陶瓷基板為主要的基板材,PCB多層電路板雖已有長足進步,但一時間仍難大量突破以陶瓷基板為主的傳統應用領域。而陶瓷基板的市場前途未明,投入的廠商少,因此產量有限。尤其,陶瓷材料在燒結時,因材料遇熱收縮所可能造成規格的變化、及各層變異量不一,更是目前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目前的現況

看到以上三項成因後,你就可以明白MCM為什麼在商業生產上一直無法順利開展的原因。但這些問題是不是都解決了呢?


時至今日,由於技術不斷地大幅向前推進,原先需要以多達二十個晶片構成一個系統的方案,現在只需要四至五顆晶片就可構成功能更強大的系統,且目前單一晶片良率也大幅提昇,部份廠商甚至增強晶圓點測功能,僅使用好的晶片,使得系統良率大幅改善,成本效益獲得明顯提昇。


另外在生產技術方面,利用覆晶的技術從事晶片多層堆疊,目前亦有廠商生產,唯其功能僅限於MCP,尚無法達到MCM。至於基材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但仍待普及。


至於Dices Bank可能需要業界以策略結盟方式合作,方能建立一個較完整的元件庫,供廠商開發具各項功能的新產品。


因此我們深信MCM未來能帶給業界極大的效益,最後以一句短語作為本文的結語:MCM can make IC more powerful !


相關文章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工研院攜手凌通開創邊緣AI運算平台 加速製造業邁向智慧工廠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 大同智能攜手京元電子 簽訂綠電長約應對碳有價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6.187.6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