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從「休息」中取得原創力
 

【作者: 誠君】   2004年04月0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3132】

大多數人認為,為了賺錢或其它目的,必須不斷地工作。工作之外,遊玩(leisure)和娛樂(recreation)也佔據了我們的時間。不過,合理而言,人類完整的生活內容應該包含六個部份:睡眠(包含吃喝洗刷等生物學上的需要)、工作(toil)、運動(playing)、遊玩(leisuring)、休息(idling)、靈修(soul resting)。其中,休息和靈修是現代人比較不重視的部份,因此,憂鬱、焦慮、精神緊張等症狀紛紛出現在現代人身上。



靈修對基督徒而言,就是週日上教堂,對上帝或聖靈祈禱和冥思。對非信教者而言,相同的靈修經驗,可以藉由欣賞大自然或人工的美麗藝術品而獲得。靈修是要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充分的休息,讓我們暫時擺脫世俗的紛擾。不過,靈修和世間所謂的算命、求神問卜、迷信是絕對不同的。



這裡所說的「休息」不是指睡覺、消磨時間或發呆(idleness),而是指藉由它可獲得自然的、未經琢磨的、具有創造力的「快樂時光」。相信大家都曾有過一種奇特的經驗,就是常常有許多值得考慮的事情會跳到我們的心中,但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工作、運動、遊玩、睡眠,因此無法真正的「休息」,來清靜地考慮這些事情,因此也無法從中獲得寶貴的創造力了。



最有收穫的是來自於工作完成後的「休息」,尤其是當工作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為了賺錢或其它原因,其中還含有「休閒」的成份在內時。當我們每天下班後,在走路、或開車、或坐車回家途中,到家裡準備用餐或睡眠之前,我們就是準備要享受「休息」所帶來的好處。不過,如果我們利用這段時間,看報紙、雜誌或書籍、聽音樂或看電視,那我們就無法真正得到「休息」的益處了。



如果生活中沒有運動、遊玩、靈修、休息,只有工作和睡眠,那人生是很悲慘的。如果只有運動、遊玩、工作和睡眠,那人生是很貧乏的。靈修和休息是人類生活中很特別的部份,只有將這兩個部份填滿,我們才能真正過著快樂的生活。



古代希臘人將睡眠視為人類在生物學上的需求,工作是經濟上的需求,「休閒」(運動、遊玩、靈修、休息的統稱)則是可被選擇或可允許的需求,但不是必需的。但是,因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人有自我反省、自我提昇、和自我開發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休閒」是人類在道德上的需求。



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於1975年提出「心流(flow)」或「神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進行某種活動時,如果集中注意力在某情境中,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進入一種沉迷的狀態。沉迷是一種暫時的、主觀的經驗,但是這也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心流」是Csikszentmihalyi自己從下棋的消遣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體驗,而提出的學說。相信一般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不過,「心流」和本文所談的「休息」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迷戀網路電玩,三天三夜不睡覺,這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雖然賺錢也許不是它的主要目標。因此「打電玩」是一種「遊玩」,而不是「休息」。



愛因斯坦曾謙虛說,他自己的研究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他之所以還到研究院來,只是為了和哥德爾(Kurt Godel)一起走路回家。哥德爾是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愛因斯坦和他每日一起下班走路回家,正是利用「休息」來取得原創力的最好寫照。工程師們可以從「休息」中,獲得非常寶貴的靈感和創意,而且不用耗費鉅資或浪費公司資源,因為這是來自於上天的一種鴻恩。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MIPS:RISC-V架構具備開放性與靈活性 滿足汽車ADAS運算高度需求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 生成式AI海嘯來襲 企業更需要AI雲端服務來實現創新與發展
» 研究:Android品牌多元化布局高階市場 本地化策略與技術創新將引領潮流
» AI走進田間 加拿大團隊開發新技術提升農食產業永續發展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115.12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