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掌握觸控新變革-OGS vs. In-cell』專家座談會
面對In-Cell的來勢洶洶,OGS能否抵擋被取代的命運?

【作者: 陳韋哲】   2013年04月01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10986】


隨著智慧型手持裝置功能不斷的演進,造就了全球觸控面板總出貨量不斷直線上揚,如何讓行動裝置輕薄化更是各大廠商追求的終極目標。目前觸控面板朝向以單片玻璃式觸控方案,以便節省貼合成本並提高觸控靈敏度。目前在In-Cell、On-Cell、OGS三大觸控面板技術陣營裡,OGS可說是當紅炸子雞。不過,自iPhone 5採用In-Cell技術,讓In-Cell再度成為觸控產業的焦點話題,即便In-Cell有Apple這股強大勢力當靠山,但從製程技術層面來看,In-Cell仍得面對不小的技術挑戰。



圖一 :  左起:富創得董事長 吳明發、發明元素總經理 李祥宇、中華科大 林晏瑞教授、敦泰 劉安國技術處長、MIC資深分析師 蔡佩芬。
圖一 : 左起:富創得董事長 吳明發、發明元素總經理 李祥宇、中華科大 林晏瑞教授、敦泰 劉安國技術處長、MIC資深分析師 蔡佩芬。

由於In-Cell特殊的結構,使得訊號的干擾問題更為嚴重,再加上色彩過濾薄化不易,In-Cell想要跨足大尺寸觸控面板可說是舉步維艱。然而,目前OGS之顯示效果已經能與GG觸控技術相抗衡,面對In-Cell的來勢洶洶,OGS能否抵抗被取代的命運。由Ctimes科技論壇所舉辦的『掌握觸控新變革-OGS vs. In-cell』專家座談會,邀請到多位專家針對此議題共同參與討論。


產量雖滿載,In-Cell製程仍需努力

雖說2012年,台灣在全球觸控模組產業中可謂是豐收的一年,除了產量拿下全球43%,其產值也達到新台幣1650億元,不過,卻都是由傳統外掛式觸控面板攻下江山。而2013年,預估全球採用in-cell觸控面板的中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將上看1.7億支,到了2015年市場可望達到2.6億支,至於2017年出貨量更將一舉突破4.1億支。


In-Cell是將觸控IC整合到面板上,可以再少一層觸控面板,由於少了一層,所以貼合也只需要一次,以往傳統的作法為玻璃+觸控+面板,而In-Cell則為玻璃+面板(包含觸控IC)。故可以整合二者的驅動IC,以達到輕薄短小的需求。不過,由於In-Cell的製程光罩數比起OGS多出一倍,以致於良率偏低。此外,In-Cell極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所以還必須嵌入配套的觸控IC來抑制上述問題。


目前全球面板廠皆持續投資開發In-Cell,挑戰最新型的顯示技術和克服量產困境,並與IC廠商協同解決In-Cell與面板的整合問題。Apple為了要再減少iPhone的厚度,於iPhone5採用了In-Cell觸控技術,對此,發明元素速博思總經理 李祥宇表示:『Apple的In-Cell技術是使用FFS的顯示技術(IPS),並且使用Xcom與Ycom導線,將Vcom電極細分後排列組合連接成Sensor的形狀。與LCD驅動IC分時使用,LCD驅動使用12ms,觸控使用4ms。以及採用三層的立體結構,將Vcom層圖案化為SITO的結構,觸控與LCD驅動的線路分離不共用。』。


傳統外掛式觸控面板廠商朝OGS發展

LG Display、Sharp以及Japan Display Inc.並列為有能力量產In-Cell觸控面板的廠商,而這三大企業同時都掌握了In-cell技術。相較於In-cell觸控技術的興起,傳統外掛式觸控面板廠商由於沒有TFT-LCD光罩製程技術,所以無法生產In-cell觸控面板,目前朝向以OGS單片式玻璃觸控技術邁進。不過,為求產品能夠持續朝向輕薄化挺進,In-Cell觸控技術已是目前各家觸控面板廠商極欲投注的重點。


而OGS則是採用外掛式的單片玻璃解決方案,由兩片式玻璃電容觸控面板簡化而來,將觸控感應器直接製作在保護玻璃上,省去一片玻璃,藉以讓觸控面板更為輕薄。不過,由於OGS保護玻璃和觸控面板是整合成一片玻璃,通常需要經過先強化,接著鍍膜、蝕刻,最後再進行切割。但要在強化玻璃上切割是相當麻煩,不僅成本高而且良率低。再加上,會造成玻璃邊緣形成些許裂縫,因而降低玻璃的強度,以致於強度不足的問題變成OGS發展的絆腳石。


再者,目前光學膠帶貼合技術容易產生氣泡,造成產品良率降低,對此,宸鴻與其他合作夥伴研發出液態光學膠材料以及貼合設備,透過能夠重複施作的特性,來減低產生瑕疵品發生的機率,目前OGS貼合良率可達95%以上。資策會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副組長 謝佩芬表示:『隨著Windows 8於2012年Q4問市,得視實際應用需求是否發酵,才得以提昇觸控機種銷售比例。支援多點觸控以及全平面操作的Windows 8,僅有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較符合上述規格條件,但其成本仍有下降之需求。基於機身厚度與成本考量,Notebook搭載觸控面板方案是以OGS為首選。』。


由於In-Cell技術門檻高,所以台灣及大陸觸控面板業者轉向投入OGS技術,而OGS技術將以中低階產品市場為主。不過,二次強化的製程對於OGS的交貨期限和價格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及對於單層多指技術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中華科技大學電機系博士 林晏瑞表示:『目前OGS相較於In-Cell,除了OGS的技術開發比較成熟之外,並且具有較多的功能(如3D手勢輸入)、驅動IC便宜、客製化容易、品牌對於觸控控制晶片的掌握權較為完整,以及感應線路過程中若出現不良品,所產生的損失僅是表面玻璃。所以現階段OGS要勝過In-Cell的機會較高。』。


OGS具有低成本、品質好的優勢

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中以OGS技術,不僅成本最低、品質良好,亦是未來市場的主流。微軟於2012年7月併購一家生產OGS廠商Perceptive Pixel,而韓國政府也投入700億韓圜推動OGS技術,顯示各方皆看好OGS的市場發展。目前OGS製程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大片製程,一種則為單片製程。大片製程是直接購買大片強化玻璃材料,製成觸控感應器,然後把玻璃切割成手機需要的小尺寸,再進行二次強化;而單片製程則是先把玻璃切割成小尺寸,製成觸控感應器,最後進行一次強化。


大片製程的優點為生產效率能夠更高,但缺點是切割的玻璃邊緣強度會發生弱化狀況;單片製程的優點則為強度更加良好,不僅能夠鑽孔,在產品設計的彈性空間更大,其缺點是一次只能處理一塊玻璃,所以生產效率低,其成本也偏高,再加上,先切割後強化亦可能發生強化均勻度不足的狀況。



圖二 :  CTIMES觸控論壇已進入第三屆,會場座無虛席,人人專注參與。
圖二 : CTIMES觸控論壇已進入第三屆,會場座無虛席,人人專注參與。

針對使用OGS的理由,富創得科技董事長 吳明發表示:『由於On-Cell與In-Cell與OGS都需使用到一片玻璃,所以使用的材料相同。不過由於On-Cell與In-Cell Touch感應層是在LCD裡或外面,所以Cover Lens與LCD不能有空氣,必須要全面貼合,以致於貼合成本貴且良率低。相對的,OGS Touch層已與玻璃一體成形,所以與LCD之間有沒有空氣無關,不用全面貼合。目前On-Cell與In-Cell技術困難,良率不高,故只能做5吋以下,良率只有5成;5吋以上技術仍需3~5年才有辦法生產。OGS技術成熟,成本比In-Cell及On-Cell低,所以必定是未來觸控面板的主流。』


結論

現今In-Cell技術主要應用在高階智慧手機,由於行動裝置產品持續挑戰輕薄的極限,讓以往的外掛式觸控面板模組廠商只好在花最少成本的情況下,轉向OGS技術發展,但能夠預見的是未來擁有In-Cell技術的廠商等於持有市場主控權的門票。即便目前In-Cell量產良率問題仍難以突破,而採用OGS技術的產品有擴大的趨勢。相信未來若In-Cell的良率及技術問題迎刃而解後,OGS的低成本優勢將大勢已去。


相關文章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打造綠能部落 臺東偏鄉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強化供電穩定性
» Quobly與意法半導體建立策略合作關係 加速量子處理器製造
» 川普2.0時代來臨 臺灣資通訊產業機會與挑戰並存
» 三星電子發表搭載AI混合冷卻技術的全新冰箱 CES 2025首秀
» 盧超群:以科技提高生產力 明年半導體景氣謹慎樂觀並逐步成長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7.255.6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