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ARM台灣區總經理呂鴻祥:擘畫數位世界架構核心
 

【作者: 廖專崇】   2004年05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032】

《圖一呂鴻祥:對於台灣廠商來說,要發展一個真正的SoC,還是需要以CPU為核心,所以對於台灣的IC設計公司來說,發展自己獨特的IP就是一個重點了,也等於找到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
《圖一呂鴻祥:對於台灣廠商來說,要發展一個真正的SoC,還是需要以CPU為核心,所以對於台灣的IC設計公司來說,發展自己獨特的IP就是一個重點了,也等於找到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

本社社長黃俊義(以下簡稱黃):隨著SoC時代的來臨,各類IC的集積度愈來越高,由ARM最近兩年的表現可以看出來,一個簡便、高效能的處裡器核心,有助於IC設計廠商的產品設計流程,首先請總經理介紹一下貴公司的現況與市場策略?


安謀國際科技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呂鴻祥(以下簡稱呂):ARM的產品比較為大家熟知的就是CPU Core,多數人對於ARM的印象也是如此,然而進入SoC時代,我們不能只靠單純的技術授權作為營收的來源,需要提供給客戶更多不同的技術支援,以加速其產品的上市時程,所以圍繞著ARM處理器核心的授權,串聯許多不同的技術支援方式,我們建構了一個所謂的ARM社群。


在這個ARM社群裡,有提供設計工具的廠商、系統廠商、發展工具廠商、軟體廠商、訓練與支援方案的廠商、作業環境的廠商,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社群,在這個社群中共有全球超過250家各領域的高科技廠商,ARM產品出現在包括:無線通訊、資訊安全、汽車電子、網路、儲存、影像、微控制器、消費性電子等應用中。到2003年為止,全球共出貨了20億顆,含有ARM核心的各式晶片,在目前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中,已經有許多產品是搭載著ARM的核心的,而我們的願景便是,使全球每一個人都有使用ARM核心的經驗,也就是出貨60億顆搭載ARM核心的晶片。


過去市場上一般的印象是我們的處理器核心多應用在無線通訊領域,想到ARM的處理器核心,最明顯的印象就是省電,但是效能並不突出,事實上,我們新的產品除了兼顧省電的表現之外,也在效能上做了相當大幅度的提昇;以營收來說,2003年無線通訊應用領域的授權佔了總營收2.06億美元中的68%,不過其他的應用也在逐步提昇當中。在地區部分,亞洲地區佔ARM的營收比重已經越來越高,與北美並列我們最主要的市場。


創造成功業務模式

黃:在ARM開始以IP授權為主要的業務模式之前,產業中並沒有很多類似的成功例子,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業務模式,與貴公司的文化、背景有關嗎?現在證明這樣的業務模式是一個相當有遠見的做法,對於總經理個人來說,當初又是為什麼選擇投入這個產業?


呂:就過去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我們從PC的系統組裝代工到設計代工,然後漸漸往上游的零組件製造甚至IC設計領域發展。從這個角度觀察,當初ARM投入市場的選擇,就不難發現越上游的產業具有更高的進入門檻,對於技術領先者來說,越能確保其競爭優勢於不墜,所以儘管當初投入此業務模式的廠商不多,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業務模式所具有的前景與潛力。


而就我個人來說,我在投入這個產業之前也是在PC相關的領域中發展,職務的內容是有關於技術支援,與ARM所在的產業與業務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過,就以先前的角度為標準,我們看到台灣高科技產業典範,從過去的PC製造廠商轉移到後來的IC設計廠商身上,所以,我認為像ARM這類型的公司未來會有相當的市場機會。


黃:像ARM經營的這類業務模式投資期相當長,回收期卻不見得也同樣,企業經營的風險可以說是相當高,貴公司可以順利渡過那段過度期,其中的原因為何?換言之,是不是企業文化造就ARM這樣長遠的眼光,而促成其這麼大膽的投入與嘗試?


呂: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市場的敏銳度,ARM成立至今大約10幾年,並不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司,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關鍵在於市場的切入時機,引用ARM前CEO說過的一句話:客戶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對照全球各地區的產業發展概況,北美地區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最迅速也最早的地區,所以對業務的拓展,我們最早把重心放在北美,接下來是日本,然後是韓國、台灣,最後是大陸地區,我先前也提到,目前亞太地區的業務比重已經逐漸有超越北美的趨勢了。


另外,ARM一開始選擇以無線通訊領域作為切入點,剛好也是該產業起飛的時機,在逐漸站穩腳步之後,才開始拓展其他應用市場。接著就是對於研發的投入,我們每年花費將近30%的利潤規模投入產品與技術的研發,讓技術一直走在市場前面,雖然比重很高,卻也是必然之舉,當然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太多廠房設備或製造等固定的成本,而將該花費的金錢可以大部分集中在研發工作上。


我國創新研發之路

黃:對照ARM對於研發的重視與投入程度,目前台灣要逐漸走向創新研發的方向,相關的研發比重當然也必須提高,然而對於投資與回收不一定成正比的現象,類似的情況也很難避免,您是否有任何建議之道?


呂:看清楚市場的趨勢還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先找到一個可以支持公司繼續往前走的產品或應用,以台灣的企業特性,公司的規模都不會太大,再過去這幾十年來,國內的高科技產業能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大部分的廠商都是以小博大,其中沒有僥倖,依靠的完全都是實力,這點我們必須相當肯定,在往創新研發的方向發展之時,需要跨過一道門檻,也是一種轉型,陣痛是難免,但是憑藉著過去的實力,個人相信絕對是可以達成的。


而SoC的發展,台灣的起步並沒有比其他地區晚,所以應該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方向,也會是國內高科技產業的另一片天空。但是與過去不同的是,SoC的產品價值較高,門檻也相對提高,投資報酬率確實是比較難預期,因此,ARM在這個問題上,扮演一個比較積極的角色,我們提供想要發展SoC的廠商一個簡單、方便的平台,使其可以迅速的發展需要的產品,就是建構一個數位世界架構的核心。


黃:在產業的分工部分,ARM一直以來就是專注在CPU核心這樣的產品上,但是對於大多數的產品來說,或許還有其他非CPU核心,但卻也是非常關鍵的IP,對於掌握那些IP的公司來說,可能就代表著公司的競爭力,以ARM的角度來說,那些廠商或IP是競爭對手、客戶或者合作對象呢?


呂:ARM一直以來就是以CPU核心為核心競爭力,對於那些擁有特殊IP的廠商,是不是願意也像我們這樣,拿出來授權給任何想要使用的廠商,要看個別廠商的態度,而每一個廠商有其不同的技術優勢,所以對ARM來說,那些廠商比較像是客戶或者合作夥伴,因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相當清楚的就在於CPU上,並沒有計劃發展其他的特殊IP,就像TI在無線通訊上的實力很強,他們可以拿ARM的CPU加上他們的相關IP,發展成一個像是OMAP這樣的平台,在提供給更下游的IC設計廠商;或者他們就將ARM的CPU結合他們的IP發展成所需要的IC。


反過來對於台灣廠商來說,在SoC時代要發展一個真正的SoC,且具備完整而強大的功能,還是需要以CPU為其核心,所以對於台灣的IC設計公司來說,發展自己的IP就是一個重點了,也等於找到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像CPU這樣普遍的IP來說,可以尋求像ARM這樣的公司合作,在獨特的IP上投入較多的心力,藉以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重點與策略

黃:隨著台灣在最近幾年積極的轉型為以研發為重點的走向,國內應該已經成為ARM全球佈局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於貴公司在台灣的發展是否有任何規劃?再擴大講到全球的佈局,在未來的幾年,ARM的策略發展重點又是如何?


呂:過去ARM在台灣的發展偏重於跟產業上游的IC設計廠商有較多的互動,包括學校、研究單位、代工廠等等,都有很多的接觸,所以未來我們會跟OEM系統廠商有更多、更積極的溝通,因為他們才是我們產品的最終客戶,所以我們要將服務層面擴展到產業的下游。事實上,台灣的垂直產業分工生態,是一個相當難得的優勢,從最上游的IC設計到最下游的系統組裝,全都在這一個小小的地方完成,過去我們偏重產業中、上游的服務,往後希望可以擴展到產業的下游。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與學校的交流,這方面屬於未來的投資,儘管過去已經在做了,但是由於學生畢業之後就是未來產業的力量,如果能在學生時代就讓他們對於ARM的產品與技術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對於我們的競爭優勢當然有莫大的幫助,所以未來我們會持續強化這方面的交流,包括提供各種必要的軟、硬體資源,如果有授權使用的必要,ARM也會站在鼓勵的角度,提供特別的折扣或優惠。


黃:就ARM未來的規劃來說,有一個相當強調的重點就是整合性的服務,現在許多高科技廠商也都相當強調這點,面對可能是客戶或者原來不是競爭對手的廠商,ARM強調的整合服務,是不是會與其他廠商產生新的競爭關係?如何在擴大服務與避免招致太多競爭對手上取得平衡點?


呂:ARM之所以會成功,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策略就是3rd Party,事實上SoC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產品,不同的SoC有其個別強調的重點,光有CPU是不夠的,先前提到的ARM社群,包括軟體的作業系統、開發工具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花費很多資源、時間與這些夥伴合作、溝通,透過與這些夥伴的合作,才能夠達到所謂整合服務,而合作夥伴的範圍,其實是只要是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具備可以解決相關問題能力的廠商,都是合作的對象。


儘管許多解決方案我們自己也有投入,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透過合作夥伴,是很難將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通解決的,因此,這樣的策略結合成的社群,讓以ARM為中心的社群,力量更為強大,擴大了服務的層面與對象,同時把可能的競爭轉化成合作,社群中的廠商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而且是透過相互合作的方式。


相關文章
利用CPU和SVE2加速視訊解碼和影像處理
以協助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為使命
智慧家居大步走 Matter實現更好體驗與可靠連結
車載軟體數量劇增 SDV硬體平台方興未艾
低功耗MCU釋放物聯網潛力 加速智慧家庭成形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3D IC封裝開啟智慧醫療新局 工研院攜凌通開發「無線感測口服膠囊」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Nordic Thingy:91 X平臺簡化蜂巢式物聯網和Wi-Fi定位應用的原型開發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0.255.22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