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之發展趨勢探討
前瞻封裝系列專欄(10)

【作者: 李俊哲】   2003年04月05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12997】

雖然半導體產業可大致分為設計、代工、及封裝測試三大領域,但各領域的業者卻一定不會否認「整合」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即積極朝向系統單晶片(SoC)與系統級封裝(SiP)方向發展,以求達到產品效能與便利性的提升。然而在系統單晶片目前仍面臨許多短期內尚無法克服的挑戰時,屬於系統級封裝的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技術由於具備多項優勢,並廣泛應用於各大資訊產品中,已成為業界現階段的主流解決方案。參考(圖一)。


《圖一 系統級晶片封裝與系統單晶片示意圖》
《圖一 系統級晶片封裝與系統單晶片示意圖》

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之發展背景與定義

由於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技術屬於系統級封裝的型態之一,因此在談到該技術時,先就系統級封裝技術之發展背景談起。系統級封裝概念始於1990年代,為強化產品之效能整合度,諸如NEC、Toshiba、三菱與夏普等日本知名半導體廠商,皆投入開發相關技術,並零星應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中,直到英特爾與AMD兩大半導體廠也投入該項技術的發展後,系統級封裝技術的應用才逐漸在業界普及,並多元應用於手機類產品中。


除了上述的國外廠商積極開發系統級封裝技術外,國內已有廠商在去年底推出採用系統級封裝的兩款數位相機用晶片。此外日月光也在1999年即投入系統級封裝技術的開發,並為客戶提供各種系統級封裝的服務。


系統級封裝技術概念與重要性

系統級封裝與系統單晶片,同樣都是為了因應電子產品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所發展出來的技術,但系統級封裝在現階段被認為比系統單晶片更具有發展優勢,主因在於該技術是將不同的晶片或其他電子元件,整合於同一封裝模組內,以執行某種相當於系統層級的功能,具有高效能與低成本的優勢。至於一直被業界所期待的系統單晶片,係將包括處理器、記憶體、周邊電路及其他相關應用電路都整合至單一晶片上,也同樣具備強化產品效能等優勢,但因技術目前仍未成熟,導致良率偏低、成本過高等挑戰尚待克服。


因此,為克服系統單晶片目前的技術瓶頸,其替代方法是將系統單晶片中的各項功能在前段分開生產,而在後段組裝時,再利用基板連結,打線連結或覆晶連結的方式,將這些功能整合,雖然這可能會導致組裝成本微幅的增加,但技術上的障礙卻降低,可以提供較佳的良率,獲得較多的產出,同時也可達到系統單晶片的目的。因此在系統單晶片的相關技術尚未成熟之前,系統級封裝便在這段過渡期間提供一個具有成本優勢的替代方案。


目前系統級封裝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晶片與晶片的堆疊,即稱為堆疊式晶片級封裝(Stacked Chip Scale Package;SCSP),另一種為兩個或數個已經完成封裝的晶片,利用SMT製程,將其已完成單一晶片封裝的產品堆疊起來,而成為一複合式的封裝體,稱為立體式封裝(3D package)。由於目前以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為主流技術,因此本文將針對該項技術進行深入探討。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優勢與應用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重要性與優勢如下:


1.減省空間、增進電性效能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主要應用於行動電話的產品上,其所帶來的效益主要是減少晶片所佔據的空間,加上堆疊式晶片級封裝可將晶片(die)間的電路距離變短,可以提供較佳的電性效能並降低干擾問題。


2.大幅降低整體成本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方式是把多顆晶片封裝在內,可節省電路板的面積、減化生產流程,並在最終的測試階段時,會因基板上晶片(die)數目減少,大幅減化測試的成本與時間,進而促使產品的整體成本降低。


3.提高具整合性/多重功能晶片(package)之良率

當數顆晶片堆疊在一起封裝時,雖然有其上述的效益,但是相對而言,也可能產生失敗的風險,也就是如果當其中一顆晶片失效時,將影響整個封裝後的產品功能損失,以致浪費了其他功能正常的晶片。所以,在包裝數顆晶片中,如果其中有一顆的成本較高,為了避免因為其他低單價晶片可能失效,而影響到這顆高單價的晶片,因此採用立體式封裝,也就是先把這些晶片適當地分組封裝,接著再合併在一個模組上,即可降低損失的可能性。


特性與應用趨勢

為了因應電子終端產品輕薄短小的需求,堆疊式晶片級封裝內不論堆疊了多少顆晶片,封裝後的外型卻不能有太大的變化,而唯一的解決之道便是將各晶片的厚度磨薄,因為在晶片為5 mil的厚度下,一個封裝內可以同時放進2到3顆晶片(die),當晶片變為4 mil時,在相同的封裝厚度下則可以容納4顆到5顆的晶片,若當厚度降到3 mil時,同樣厚度封裝內的晶片數便可提昇到5到7顆。以日月光目前在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量產技術而言,已經可量產5 mil的厚度,目前正朝向4 mil的方向發展,預定到年底之前,晶片的厚度可望降至3 mil。


記憶體是目前較常採用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產品,例如快閃記憶體與SRAM的堆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不同晶片的搭配時,要確實地掌握到個別的特性與成本。例如,DRAM就不適合與快閃記憶體堆疊在同一封裝體內,因為DRAM在封裝完成後,還需進行一項高溫篩選(burn-in)測試過程,由於存在5%到10%的高失敗率,所以當DRAM與其他晶片封裝在一起後再進行這項測試時,將連帶造成其他晶片的損失,導致產品成本的提高。


所以當封裝的晶片中包含有DRAM時,便會考慮採用立體式封裝技術,過去曾以並列式(side-by-side)多晶片封裝方式,將邏輯晶片與DRAM封裝在一起,但在隨後進行高溫篩選(burn-in)測試時,卻因DRAM無法通過測試,而導致邏輯晶片也隨之報廢。因此,在進行DRAM與其他晶片合推疊式晶片尺寸封裝時,立體式封裝技術仍是最佳選擇,其步驟為先將DRAM與其他晶片分開封裝,使DRAM單獨進行高溫篩選(burn-in)測試封裝,最後再將通過測試的產品與其他已另外封裝在一起的晶片,進行堆疊式封裝以成為單顆的形式。


此外,部分的通訊晶片也是採用堆疊式晶片級封裝,如將基頻、快閃記憶體與SRAM放到同一個封裝之內。不過,對於通訊產品,尤其是行動電話,雖然它們對體積的要求相當敏感,但也不建議把射頻晶片與其他晶片一起堆疊封裝,因為射頻晶片屬於高頻產品,較易產生雜訊干擾。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技術解析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技術主要分成以下兩種型態:


  • ˙兩顆堆疊式封裝型態:即是上層晶片尺寸小於下層晶片尺寸之封裝方式,如(圖一)。


  • ˙三明治結構的堆疊式封裝型態:若封裝體為晶片尺寸相近,或是上層晶片尺寸大於下層晶片者,即採用類似三明治結構的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方案,如(圖二)。



《圖二 兩顆堆疊式封裝型態》
《圖二 兩顆堆疊式封裝型態》
《圖三 三明治結構的堆疊式封裝型態》
《圖三 三明治結構的堆疊式封裝型態》

於持續增加的堆疊晶片數量,短時間內不會影響封裝型態的改變,唯一需考量的是當晶片數增加,卻同時要求晶片厚度變薄時的困難度,將大幅考驗封裝廠商的製程技術。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關鍵技術

為了適應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厚度,晶片都需經過研磨過程,中間可能產生晶圓翹曲易碎與打線問題,特別是當晶片變薄後,也會削減晶片本身的強度,增加打線時的困難度。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項很重要的製程技術。


另外,在銲線的製程中,當堆疊式晶片的上層晶片的尺寸大於下層晶片時,便會產生所謂懸空(overhang)的情形。這種情況將會造成上層晶片的震動,而將增加打線時的困難度,因此在進行堆疊式封裝時,如何克服上層晶片懸空的部份,將是封裝業者所應考慮與處理的關鍵技術。


此外,堆疊式之產品,通常會包含邏輯、混合訊號晶片、記憶晶片等,如何進行產品之測試與如何進行失敗分析,都是程式工程師最大的挑戰。


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發展現況及未來藍圖

雖然堆疊式晶片級封裝並沒有所謂的業界標準,目前都是各業者自行開發。然而堆疊式晶片級封裝之關鍵技術與製程步驟,則與系統級封裝之必備條件密不可分,其中牽涉的技術領域包括系統整合、基板之設計與製造、多重晶片模組封裝和多功能平台測試等各方面的能力,而目前,在半導體後段製程服務中能兼備以上能力的供應商寥寥無幾。因此,目前在堆疊式晶片級封裝技術上,除了以降低晶片厚度與增加晶粒數為發展指標外,對於製程中各個環節所需的能力,都需要加強或進行整合,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及加速產品的上市時程。


然而儘管堆疊式晶片級封裝的技術發展不斷前進,並持續滿足現階段市場趨勢需求,但於此同時各家廠商仍需積極克服系統單晶片的技術瓶頸,並致力整體成本的降低,使半導體的整合概念真正落實。


(本文作者為日月光半導體研發部副總經理)


相關文章
PLC串起物聯網智慧製造
燈塔工廠的關鍵技術與布局
在癌症檢測、診斷和治療中的AI應用
輕鬆有趣地提高安全性:SoC元件協助人們保持健康
以模型化基礎設計混合訊號多波束聲納系統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日月光推出VIPack小晶片互連技術 助實現AI創新應用
» NEC與能火、微軟推出全球首個「生成式AI貝多芬」
» 夏普推出新一代整合E Ink Spectra 6與 IGZO 技術彩色電子海報
» NEC與微軟合作推行生成式AI 支援企業專用開發環境
» NEC宣布與Aviat達成無線傳輸業務整合最終協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42.19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