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矽晶圓產業2000年瞭望
 

【作者: 李慶超】   2000年02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6822】

矽晶圓(Silicon Wafer)是製造半導體的關鍵基礎材料,幾乎所有的半導體都必須以矽晶圓為底材,經過氧化、擴散、光罩、蝕刻、測試、晶粒切割、打線、包裝等一連串製程,才能做成半導體元件。由於做為唯一底材的用途,矽晶圓產業的發展自然與半導體產業的興衰演變息息相關。此外,就如同全世界排名前20家半導體公司佔了其總營業額之七成左右,目前全球約有14家矽晶圓製造商,其前六家主要廠商,現為信越、MEMC、WACKER、住友、三菱、小松等約佔全球供應量的85%,可見其屬於中度集中型的寡佔市場結構。


中德開啟新紀元

國內矽晶圓材料的製造,早在1980年代即有中美矽晶、大同矽晶及漢磊等公司在營運,不過當時的產品係以二極體電晶體用之小尺寸晶圓材料為主,國內使用在MOS元件的矽晶圓材料,長久以來都是仰賴國外進口。有鑑於此,中鋼公司基於工業材料供應者的多角化發展,及建立國內半導體用矽晶圓材料的自主性,在經過幾年的審慎評估後,於1994年與美國MEMC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內合資成立國內第一家8吋矽晶圓材料廠-中德電子材料,並於1996年2月成功地產出國內第一根8吋矽晶棒,始為我國半導體用矽晶圓材料產業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緊接著中德電子之後,日本信越(Shin-Etsu)半導體也在台灣投資成立「台灣信越」,並自1997年第二季開始生產8吋矽晶圓材料。此外合晶科技也在1998年底試車,生產4至6吋拋光矽晶圓。至於國內第三家8吋矽晶圓材料廠-台灣小松,位於麥寮的六輕廠區,則於1999年初正式運作,這是目前台灣投入廠商的發展現況。


一貫製程目前有中德及台灣小松

在目前國內的拋光晶圓(Polished Wafers)材料製造商中,中德電子材料與台灣小松同為具備有長晶(Crystal Pulling)、切片(Slicing)、研磨(Lapping)、拋光(Polishing)、清洗(Cleaning)等一貫製程的8吋矽晶圓專業廠。而台灣信越雖同為8吋矽晶圓廠,但僅從事矽晶圓的後段的拋光、清洗等加工製程,並未生長矽晶棒。目前這三家公司的產能分別為中德16萬片/月、信越12萬片/月、小松5萬片/月,但三家的廠房最終設計產能均可達到25~30萬片/月。


至於國內的矽磊晶(Epiaxial Wafers)製造商,目前有中德電子材料、漢磊、與嘉晶等三家公司。其中中德電子材料的產品為8吋CMOS用磊晶,漢磊為4吋與6吋的Bipolar用磊晶,嘉晶的初期產品則以5吋與6吋磊晶為主,參考(表一)。



《表一 表一  台灣晶圓材料廠商一覽表》
《表一 表一 台灣晶圓材料廠商一覽表》

矽晶圓的榮與枯

從Dataquest的歷史資料來看,全球矽晶圓的產量從1985年至1998年的年平均成長率為9.2%,但它也隨著半導體產業的榮枯而有相當大的景氣循環。近期而言,自1993年至1996年,由於電子、電腦相關產品的蓬勃發展,對半導體的需求大增,8吋IC製造廠不斷建成及擴充,使矽晶圓材料供不應求。由於市場的缺料及對未來需求的樂觀估計,矽晶圓廠家乃大肆投資增加產能,尤以8吋矽晶圓最為熱門。國內的中德及信越即在此期間陸續開工。


不幸到1996年中,由於全球DRAM的供需失衡,導致價格大幅下滑,半導體市場開始衰退,加以1997年屋漏偏逢連夜雨地遇上亞洲金融危機,日、韓半導體產業更遭受到不景氣的打擊,使1997年半導體的營收僅成長了3.6%,1998年更跌到谷底,營收首度衰退了8.4%,1998年幾乎無一8吋新廠完工。在這種經營壓力下,半導體廠商只好極盡所能地降低成本,一則經過技術的提昇,由0.35微米線距的製程能力,提高至0.25、0.20、0.18微米,使每片矽晶圓的生產力大增;二則儘量降低原物料的採購成本。前者使矽晶圓需求的成長大為趨緩;加上1995、1996年之過度擴充,終使產能供過於求,而來自半導體的議價壓力,也使矽晶圓售價一落千丈。1996年一片8吋拋光矽晶圓(Polished Wafer)售價約為145美元,至1998年底已慘跌至60美元左右,使矽晶圓業者的經營陷於極端之困境。


自1999年第2季開始,半導體景氣開始復甦,對矽晶圓的需求才逐漸成長,目前國內廠家雖皆已在滿載階段,但是價格仍不太有起色,僅在1999年第4季有小幅調漲,價格仍不足以使矽晶圓廠獲得較合理的利潤。由於3年多來的苦撐,更遑論未來擴充產能,甚至邁入12吋矽晶圓量產所需的投資也不易籌措,長期而言,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會有所影響。依據Dataquest的估計,西元2000年至2002年矽晶圓的需求會有二位數的成長,且由於過去2、3年採取關廠、停止擴建的策略,供給面極少增加,業界均預測2000年底、2001年必將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而矽晶圓價格調整至較合理的價位應可預期。


矽晶圓業者應把握這一波機會

矽晶圓產業所面臨的另一重要轉捩點是12吋(300mm)矽晶圓產線的投資,事實上,主要國際矽晶圓業者在1996、1997年均配合半導體客戶的技術發展途徑,而投入大量資金成立12吋的先導工廠,並一直在供應12吋的產品給半導體廠做製程開發,以及半導體設備廠做試機使用。但在不景氣的打擊,以及順利提昇8吋廠的製程能力下,主要半導體廠均延遲了12吋的發展時程至大約2002~2003年。目前已知全球有6家12吋IC廠的建廠計畫,其中包含我國台積電、聯電、茂德的12吋計畫,大約2001年底即可開始商業運轉。如何善用已經拮据的資金及已投入的先導技術,甚至推動業界的合作發展,以期及時供應12吋矽晶圓,已是矽晶圓業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文作者目前任職中德電子材料公司副總經理)


相關文章
最新超導量子位元研究 成功導入CMOS製程
PLC串起物聯網智慧製造
技術與產品齊備 工業物聯網蓄勢待發
晶圓代工之爭方興未艾
普及率再提升 電動車的進擊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全科會揭幕 魏哲家:多功能機器人是重要產業趨勢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 SEMI:2024年Q3矽晶圓出貨量增6% 終端應用發展冷熱不均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9.58.6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