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電容式觸控螢幕啟發新意!
觸控技術應用專欄(4)

【作者: Steve Kolokowsky,Trevor Davis】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6823】

觸控螢幕技術已持續發展一段時日。但為何一直等到iPhone問市後,才讓行動市場開始起動發展觸控螢幕?關鍵在於所出現的技術轉折點。隨著市場趨勢從電阻式轉移至電容式觸控螢幕、「手勢」操控動作的創新技術、以及高透明度的堅實觸感玻璃材質螢幕,讓觸控螢幕再度吸引全球電子產品買家的關注。



根據iSupply報告指出,預計於2012年觸控螢幕手機出貨量將逼近4億支。多年來觸控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在包括像PDA等其他裝置,而台灣宏達電(HTC)的觸控手機率先大規模在美國市場搶灘,於2007年6月搶在iPhone問市之前就開始銷售HTC Touch。不要誤以為iPhone上市才在消費性電子市場引燃這波觸控的熱潮。有趣的是,iPhone的成功關鍵在於發揮創意,並引進4項關鍵技術優勢:電容式與電阻式觸控螢幕、玻璃與塑膠材質外殼、「無邊框」的工業設計、以及手勢操作的導覽功能。由於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在背後的支持,上述這些功能才得以開發成功(並將持續改進)。



電阻式技術「OUT」、投射式電容技術「IN」!


唯一最關鍵的技術轉變,大概就是從電阻式轉移至電容式觸控螢幕。事實上,iSupply預測在2011年,搭載觸控螢幕的手機中約有25%會從電阻式轉移至電容式螢幕。在過去幾年,PDA觸控螢幕紛紛採用觸控筆作為操控介面的引導方式,並運用電阻式觸控技術。



電阻式觸控技術特性


電阻式觸控螢幕包含一個高彈性的覆蓋頂層、接著是ITO導電膜(氧化銦錫─一個高透明度的導體)、隔空層、以及另一個ITO層。面板運用4條導線連結至ITO導電膜:兩條線分別連至「X層」的左右兩側,另兩條線連至「Y層」側邊的上方與底部。




《圖一 電阻式面板與高彈性的覆蓋頂層的技術,逐漸被投射式電容技術所取代》




在電阻式面板中,當高彈性覆蓋頂層被按壓直到接觸到下方薄膜,就可偵測到按壓事件。系統以兩個步驟來量測按壓的位置:第一,由一個已知的電壓來驅動「X軸右側」,並將「X軸左側」傳送到接地線,並從Y感測器讀取電壓值。這個步驟可推算出X軸座標。另一個座標軸再重複同樣的程序,即可推算出手指的確切位置。



電阻式系統許多常見的問題


電阻式系統常見的問題包括:




  • ●最頂層薄膜過於柔軟,按壓時感覺過度凹陷;



  • ●高彈性的覆蓋頂層容易被刮損,尤其是使用觸控筆時;



  • ●電阻式面板長久使用後靈敏度會下滑,因為高彈性覆蓋頂層與和絕緣體產生磨損;



  • ●電阻式面板的平均透明度為75%,投射式電容面板的透明度約為90%;



  • ●電阻式觸控螢幕需要定期校正,以期能偵測到手指與螢幕圖示接觸的位置。





投射電容技術優勢浮現


相反地,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無須移動任何零件。LCD與使用者之間,只有ITO導電膜與玻璃層,這些材料的透明度接近100%。投射式電容感測硬體包含一個玻璃材質頂層,下方依序是X軸座標感測器陣列、絕緣層、Y軸座標感測器陣列、以及玻璃基板。有些感測器供應商開發一個單層感測器,其中把X與Y軸座標都整合在同一個ITO層,並使用小型的橋接元件。



這種全玻璃材質的觸控表面讓使用者能在整個螢幕上得到堅實、流暢的觸感。顧客都偏愛玻璃材質螢幕,因為能賦予終端產品外型輪廓流暢的工業設計,設備中還有優異的技術可用來掌管觸控動作。



玻璃:透明的魅力


玻璃絕緣材質的優勢


玻璃材質除了其透明的工業設計優勢,由於本身所具備的各種電子特性,也非常適合應用在觸控螢幕方面。大多數人不瞭解的是,實際上觸控螢幕是從使用者手指來量測電荷。事實上,使用者做的是協助形成一個電子連結,讓觸控螢幕控制器能偵測到觸摸按壓發生的位置。



玻璃通常被認為或當做是一種絕緣材質,亦稱為數位電子介電材料,能抵擋電流的流動。玻璃經常被用來阻擋電的流動。但當用作為觸控螢幕的電容式電路時,使用玻璃則成為一項優勢。



ITO導電層搭配玻璃的設計


明確地說,在一個平行板電容中,電路含有兩個導電表面,兩者中間有一個絕緣體(玻璃)。ITO導電層是一個導體,使用者的身體也是導體,玻璃則是一個絕緣體。當使用者觸碰到螢幕時,本身也成為電容的一部分。觸控螢幕控制器會量測電容中的電荷變化,藉以偵測按壓的事件與位置。



系統的「電容」和其中一個層板的表面積(A)(成正比,並和層板之間的距離(d)成反比。其關係為:C=A/d,這裡的是層板間絕緣材料(或介電材料)的介電係數。在電容式觸控螢幕中,其中一個層板是ITO感測器,另一個「層板」則是使用者您的手指!



玻璃訊號強度高


玻璃與壓克力(塑膠)覆蓋層是現今業者採用的兩種材質。玻璃在觸控方面的優勢勝過塑膠。玻璃的介電係數為6,樹脂玻璃的介電係數為3。相較之下,空氣的介電係數為1。假設厚度相同,相較於壓克力覆蓋層,玻璃覆蓋層能提供兩倍的訊號強度。更強的訊號能帶來更高的感測精準度,並更能容忍更多的LCD雜訊。



《圖二 玻璃介電係數、距離、以及導電體表面積之間的關係》


玻璃耐刮且均勻


玻璃材質還有其他優勢:玻璃比塑膠更耐刮,且玻璃的均勻表面能在上面覆上ITO層,而且能加熱到極高溫度。這讓ITO能非常均勻地分佈在玻璃上,提供一致的電氣效能。高溫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因為ITO在受到高溫烘烤時,會從淡黃色變成透明。



新工業設計流行風


玻璃材質的觸控螢幕不僅改變觸控辨識的電子特性,它們還提供前所未有的工業設計(ID)─「無邊框」產品。由於玻璃具備優異的堅固性,覆有ITO的玻璃在背面可加上一層黑色材質來蓋住電路,玻璃可置於產品的邊緣,創造出新一波的工業設計流行風。



除了在觸控螢幕實體上的改變外,觸控螢幕的技術也帶動在行動裝置中軟體互動的新風潮。



創新的使用者經驗(UX):手勢革命運動


或許最重大的使用者經驗(簡稱UX)的改變,應該就是從過去的選單式接觸按壓產品,轉向以圖標或圖案為基礎的手指導覽模式。以往觸控螢幕都需搭配觸控筆來操作。如今電容式觸控螢幕能精準地推算出手指中心位置,精準度可達0.5mm。由於具備如此高的精準度,就不再需要觸控筆,並能完整發展出許多新的介面技術。



操控手勢因投射電容技術而實現


除了圖標式導覽外,最重大的進展就屬「操控手勢」的發明。現今手勢包括 「滑動」、「橫移」、「雙指移動」、或「縮放」等。這些簡單的操作方法,讓手指在觸控螢幕上的組合活動,轉換成在螢幕上有意義的操作指令。但在電容式觸控螢幕建置成實際產品之前,由於在其他設計中的反應速度過慢,因此手勢的操作功能一直無法實現。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結合高解析度與高速的感測功能。這種強大的組合,為使用者經驗開創出許多新的可能性。




《圖三 藉由追蹤X/Y軸座標與多點觸控的「操控手勢」,革新了使用者操作介面模式》




手勢操作變化無窮


當人們習慣使用手勢來操作後,就會要求更多功能。手勢令人驚喜之處,並不只是侷限於目前應用。想像一下,您可以在使用其他應用功能時,還能同時調整音樂播放器的音量。目前許多產品藉由擴增滑桿與縮放功能,取代滑鼠上的滾輪。下一步將是「隨時啟動」的全域手勢,就像筆電上的多媒體快捷鍵。例如:用一個手勢可立即啟動電話應用,另一種手勢能跳至播放清單裡的下一首樂曲。



多點觸控/全區輸入已成主流


下一代的觸控裝置將透過「多點觸控」或「全區輸入」的功能來操作。這種功能可辨識螢幕上數量無限的按壓事件。能夠偵測到每個觸控事件發生的確切位置,並可設計演算法來排除假性的手指按壓訊息(例如:手指劃過手機螢幕)、支援複雜的手勢(諸如三或四根手指的手勢,組合成獨特的操作功能)、以及手掌辨識(拿起手機時的「啟動」與「關閉」)等功能。事實上,觸控螢幕產業體系的創新,將持續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持續的創新:更多元的觸控螢幕功能


將於今年秋天問市的Windows 7帶來更多直接內建在作業系統中的手勢辨識功能。報導指出,Windows Mobile 7也將在不久後推出。預計將有更多PC製造商將利用Windows 7的新觸控功能。搭載觸控螢幕的PC產品目前尚未普及,市面上也還沒有許多吸引消費者的觸控螢幕筆電,目前也沒有太多誘因吸引軟體應用程式加入觸控功能。但這種狀況將很快改變。最近SONY宣布計畫在今年秋天推出搭載觸控螢幕的VAIO筆電,HP與Asus也已然在今年稍早推出相關產品。



根據IDC報告指出,在去年僅有1%的筆電搭載觸控螢幕,總量為140萬台。隨著新型螢幕約為10吋的Netbook的風潮席捲市場,預估搭載觸控螢幕的機種,其比率將會變化。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就是搭載大尺寸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的機種,其價格將會調整。觸控軟體的產業體系將持續建構發展,針對其他先進功能的消費性需求將持續增加。



電容式觸控將在許多領域出現大幅進展,包括防水、使用被動(或無線、免供電)觸控筆、手寫與象形文字辨識、上方停滯或近距觸控功能(能在按鍵前顯示圖標或圖示功能)。



觸控應用方興未艾


當iPhone 與其他新型觸控產品在全球各地創下驚奇成就之際,背後要歸功於許多真正瞭解這些技術的人士。若沒有觸控螢幕技術的進展,現今觸控手機的成果,只會是另一種使用觸控筆的電阻式觸控手機。隨著從電阻式轉移至電容式觸控螢幕、發明「手勢」操作功能、以及高透明度的堅實玻璃螢幕,觸控螢幕已為觸控技術啟動消費性市場的風潮。而您的下一款產品是否能掌握這波潮流呢?



(本文作者均任職於美商賽普拉斯Cypress半導體)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1.93.16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