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台灣IA產業發展現況與契機
 

【作者: 趙建宏】   2001年03月0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4398】

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可以說是現今3C快速整合的趨勢下,加上網際網路漸漸深植人們生活中,人類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一個以「資訊存取(Information Access)」為主軸的使用行為,硬體不再是核心,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隨地可讓人們取得資訊的時代產物-IA。依此觀點,具備網路連線且能與其他裝置交換、並處理訊息等功能將是未來IA產品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另有一種看法是著重於「易於使用(Easy-to-Use)、便利」特性,與PC使用人口習慣不同的是,一般的使用者沒有辦法容忍PC開機長、操作複雜的使用模式。


因此,在「後PC時代」裡,消費者可以不用在乎枯燥無趣的位元數、兆赫、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數字或涵意,對一般消費者而言,簡單、易於使用、單一或整合功能的IA產品,才能符合真正的需要。根據Odyssey調查報告指出,近三成的美國家庭不打算在近年內購買個人電腦,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電腦的功能複雜、價格太高等,這也是電腦使用人口之所以無法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未來的IA裝置另一特色,就是價格要便宜(Low Cost),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效能價位比是相當重要的,如此的趨勢才能使IA產品廣泛進入大眾消費市場。


因此,以下本文將由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針對我國IA產業2000年之產銷現況作出統計與分析,該分析中特別針對國內目前主要的幾種類型之IA產品作一剖析,期使國內業者能由其中看出IA產業延續資訊產業之發展脈絡,並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IA產業之發展關鍵所在,相信這是多數業者心中對於IA產業至為關心的重要議題。


台灣IA產業之發展現況

經過了二十年的努力,台灣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資訊生產國及第四大半導體產業生產基地,為國際資訊大廠最重要的策略性供應商及產銷合作夥伴;然而前有來者,後有追兵,如何持續保有今日的成果,並讓明日更為輝煌,勢必是當今要務!


以目前國內資訊硬體技術成熟,相關之資訊與通訊產品皆有能力生產,IA產品的發展則關係著是否能夠再創造另一波高峰,而其與網路息息相關,只有在基礎建設日趨完善,頻寬足夠、結合物流與金流、再透過家庭網路(Home Networking)將每件家計設備串接上來,如此的環境初步估計至少需要3到5年,因此IA產品要在台灣全面普及,恐怕還有一段時日,因此若是以速食主義的觀念來看待IA產業的發展,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失望!不過長期觀之,此一趨勢絕對值得期待並須加緊努力!


國內IA產業整體產值尚得衝刺:

因為目前IA雖然仍屬混沌未明的狀態,然而可以相信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電與資訊之衍生性3C產品,會專注地提供IA所屬特定型態之服務與應用,此可由代表未來資訊產品之最主要的秀展(Comdex Fall 2000)中,充斥著各類型應用的IA產品得到印證,諸如:Tablet PC、結合無線通訊之可攜式產品及其相關應用之軟硬體等。


而以國內的情況看來,其成長的態勢也已經可以嗅出,整體之成長率,不論產量或產值均已超過五成,此可參閱(表一)所示。而若就單項產品來看,更有超過兩倍的成長率者,其所蘊藏的能量不言可喻。不過,到目前為止,就這些產品整體的產值狀況看來,似乎還未到達一個足以承續資訊產業的臨界時點,因為以國內今年IA產業之整體產值的表現,約只佔了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的3%不到看來,似乎更加說明了:短期內想要以IA產業來替代資訊產業之角色,恐怕仍然有一段不算短的哩程得衝刺!


利潤高吸引廠商積極投入:

IA產品本身既然是一種「資訊家電化、家電資訊化」衍生出來的產物,技術門鑑不會太高,業者初期需要投入成本,但在IA分眾化的特色下,產品同質性較低,比較不會出現大量砍價的情形,因此,產品利潤至少在二、三成以上,與目前資訊產業一成左右的毛利相較,值得進行長期投資。


因此,個人電腦(PC)系統廠商或家電業者,均非常積極地朝向資訊家電的領域發展,包括: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網路電視(NetTV)、網路螢幕電話(Screen Phone)、智慧型掌上裝置(Smart Handheld Device;SHD)等。以1999年來看,台灣資訊家電產量僅341.5萬台,產值僅8.3億美元,不過今年(2000)產量已大幅成長至676.5萬台,成長率為98.1%,而產值也將成長至13.6億美元,成長幅度62.4%。在資訊家電產品中,今年成長最快的是可攜式智慧型掌上裝置,產量達155萬台,產值達25.1億美元,成長幅度均超過兩倍。


台灣IA產業發展之契機

因此,IA產業到底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出一波質與量上的大幅成長呢?這一定是目前業界最迫切與關心的問題。從技術的本質上看來,生產IA產品其實並不會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它真正最讓人難以捉摸的是消費者會在什麼時點,開始接受IA產品所帶來的服務與應用?並將此一應用或服務融入其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而必備的設備之一,這才是其最為關鍵的所在。


針對IA產品何時會全面普及,其必要配合條件為何?筆者曾在2000年9月的一篇有關IA產業之焦點評析中,就技術與服務面觀點與大家作心得上的交流,在此不再贅述,因此本文嘗試由另一種思路來解構此一議題,就供給、需求及服務應用等構面來探討。


從供給面思索IA產品:

首先,由供給面觀之,便是提供使用者簡單易用、便宜且用得上的產品。而不是「提供即可」,我們知道:「IA產品是一種家電與資訊所衍生之3C整合的產品」,屬於消費型態之產品,技術與生產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其根本的差異在於:當業者構思這類聚合型的產品時,應該要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來構思,而不再只是單從產品的角度來思索產品,務必要先去設想消費者的使用情境與功能需求,否則很難逃過失敗的命運!


因為過去台灣生產很多的資訊產品,但絕大部分都是外銷,國人自己使用的部分不多,而我們的加值所在也多半在於製造與代工,不太需要去訂定產品的詳細規格,是以提供夠格的產品並不難,只是需要在簡單易用與便宜等功能特性上加強,以及如何與其它業者間創造出公司產品本身的個別差異,便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從需求面思考如何與使用者結合:


《圖一  2000年我國IA產業產量/產值/成長率統計 》 - BigPic:635x156
《圖一 2000年我國IA產業產量/產值/成長率統計 》 - BigPic:635x156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經濟部ITIS計畫,2000年12月

其次,從需求面來看,最重要的便是如何開創出與使用者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的需求環境。IA產品的應用是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當中有那些是目前人性上尚未被滿足的部分,便是有賴業者敏銳的觀察力與創意發揮的重點所在。因為,如果無法開創出使用者需求的情境,並激發出其需求的慾望的話,消費者通常會安於現狀,而不想去改變,如此則何來的新市場?


而IA究其實,所象徵的真正意涵是「數位化資訊」和生活的關連性,因此,提供資訊流通的基礎建設,如:廉價的頻寬、安全無虞的交易機制、充裕而多樣的數位化資訊內容等,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是以如何透過有效地整合產政學研等資源,喚醒人們對IA的認識,並促成其使用IA服務的慾望與需求,如此才可共創數位化資訊的社會實現,此亦屬IA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


從服務應用面構築IA體系

其三,應用及服務提供體系的完善與否,更是IA成敗之所繫。就IA產業的成型看來,供給面的技術備齊了,需求面的頻寬、安全與數位內容也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構築一個可以完善提供IA服務與應用的體系。以Palm公司為例,似乎已經稱得上具有一些雛型;然而,那其實還只是冰山的一角,潛伏在水面下更廣大的商機,仍有賴業者繼續去開挖。因為,有足夠悠遊的頻寬,豐富、多樣而可供消費者自由選擇的內容,安全無虞的交易體制,也許再得再加上實體物流的有效遞送,讓虛擬的世界與實體的生活得以串接起來!如此一個從第一線到整個後勤的全面結合,便是構築IA產業張力的動力所在。


因此,探詢出民眾心中的最愛,又是生活中各個層面(包括:家居、休閒、娛樂、教育與工作等)的所需與十足的便利性,則是其中的最高段,這通常是創意加上些許想像的結晶,讓開放而多元的社會挖掘出人們平常所潛伏的需求,並共同締造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國度,那麼自然而然地,可以醞釀出一些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活動與創造此價值的人才,而這也必定是IA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結語

IA產業的發展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是大家所寄望維繫資訊產業於不墜的重要基柱,從今年的產量與產值的成長率看來,倒也沒叫大夥兒失望,產量成長了九成(90%),產值亦高達近六成,當然這也許是因為目前的基值尚小,成長比較明顯;不過其後續持續發展的實力,相信也一定值得業界所肯定,而在全球大廠的積極涉入之下,國內業者惟有凝聚共識、集中資源、爭取時效、全力以赴,才有機會在IA領域裡登堂入室。


目前,雖然時值全球高科技產業寒冬之際,但在此更要提醒大家:以大夥目前對IA產業殷殷之期待,但願不要反而成了揠苗助長的力道,或凝聚成反IA的潮流。要知道「聚沙才能成塔、滴水也能成河」。在供給、需求與服務體系的全面構建上,全方位地投入、另類之思考,輔以積極而耐心的態度去備戰,並以隨時可以迎接起飛時點到來的萬全準備!絕對不要因為躊躇猶豫自亂陣腳,反而錯失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作者現任資策會MIC IA研究組長)


相關文章
MIC:CES 2024五大重要趨勢
人工智慧產業化 AI PC與AI手機將成市場新寵
數位服務驅動雲端體驗 加速邁入新軟體應用時代
5G推升數位服務 持續創新應用並優化體驗
行動支付習慣成形 消費方式邁向新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VLSI TSA研討會登場 聚焦異質整合與小晶片、HPC、AI
» 宜鼎獨創MIPI over Type-C解決方案突破技術侷限,改寫嵌入式相機模組市場樣貌
» MIC:智慧城市整合AI技術 帶動軟硬體與設備新商機
» 資策會MIC 37th春季研討會即將登場 聚焦AI主軸探討趨勢
» 國科會擴大國際半導體人才交流 首座晶創海外基地拍板布拉格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9.236.6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