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IC技术在半导体业已经声名大噪了一段时日,但总给人一种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漫长等待观感。其实3D IC技术远比想象中还要复杂难解,也因此,部分半导体芯片商采用所谓的2.5D IC,或多个芯片垂直堆栈,即大家常听到的硅通孔(TSV)3D IC技术进行产品设计,这也使得相关EDA工具的市场需求量大增。
Mentor Graphics执行长Walden C. Rhines指出,3D IC距离商用化还有距离,这导致2.5D IC的存在时间将比预期还要更久。 |
Mentor Graphics执行长Walden C. Rhines指出,3D IC制程技术之所以引起半导体产业的巨大轰动,并使设计师对之趋之若鹜,是由于这样的制程对IC设计产生决定性的优势,例如提高性能、降低功耗与成本,而在固定的小封装中可增加更多功能。只不过,3D IC距离真正可商用化还有点距离,这也导致2.5D IC的存在时间,将比预期还要更久一些。
Walden认为,当半导体产业向3D IC转移的过程中,测试方面将首先面对三大挑战。第一,晶圆测试时,芯片的缺陷必须尽可能降低,以确保封装后的良率提高。这就必须先满足KGD(Known Good Die)的要求。第二,由于3D IC封装结构中,最底层的芯片将是外部测试线路的唯一接取入口,因此在封装堆栈中,必须有一条将扫描测试讯号从底层芯片传到顶层芯片的线路。第三,堆栈的芯片之间,也必须建立相互测试的方法。
3D IC还要求对于已封装的多芯片结构,需有完整的测试能力,这成为3D IC的挑战。成功的测试取决于逻辑内建自我测试(LBIST)、内存BIST、仿真测试和边界扫描测试等能力,以及用分级方式在封装的多芯片间分配测试指令和讯号的能力。
Walden说,Mentor已针对3D IC设计、验证、制造和测试要求的需求,提出完整EDA解决方案。该公司Tessent设计测试(DFT)产品线的3D IC测试方案,使用了多芯片整合分级扫描与内建自我测试(BIST)的方法,优势在于可进行分级测试。而正式的9.4版将今年5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