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念书和写论文要找参考数据的时候,都要奔波埋首在各大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因特网和馆内的书目搜寻系统就有如藏宝图的指示,我就在漫无边际的书库间像玩捉迷藏似地,把躲在其中已许久不见天日的宝贝玩意抓出来。我还蛮享受这种找数据躲猫猫的游戏,找来找去彷佛有种特殊的缘分在牵系呼唤着。找到的东西部分已经泛黄了,有时也许布满尘蟎或污渍,不过那种终于找到妳的兴奋和喜悦,就好像吗啡一般可以让我暂时忘却了进度停滞不前的烦闷与痛苦。

BigPic:350x227
BigPic:350x227

不过在花钱买卡影印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不是又在自作孽了。回去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数据,才回过神来咒骂自己到底在搞什么。那时就希望我可以把这些庞杂凌乱的东西放在一块可以随身携带的机器内,我想要出来参考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出来,不仅不会浪费纸张,又可以节省空间,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可能。

不过几年后,现在我们已经有了MID、Netbook,还有用电子纸制造的电子书。数字典藏和图书数据数字化结合高容量的伺服储存设备,搭配高速无线传输,已经让那时我天马行空的幻想,变成具体实现的市场产品。层层堆栈的杂志、报纸和纸本书籍,已经可化成一部轻薄又省电、不用印刷且不用纸的电子阅读器,储存的书本容量可以越来越多。无论是台湾或是国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出版公司、报社、网络书店、搜索引擎厂商,都已在相互合作规划开发电子书市场。

现在Google、Yahoo、Blogs、Youtube、Facebook、Twitter、Plurk,不仅是各类网络应用功能的名词,也是多元行动上网科技作为的动词,更是象征21世纪数字网络世代性格的代名词。那里的世界瞬息万变,对于习惯纸本知识体系的年长世代来说,虽然充满好奇与新鲜感,但总不是那么地容易亲近。网络世代和青年学子不那么由衷地热爱接近书本,也是必须正视的课题。电子书或许能够像手机一样,充分地渗透进各个年龄层,让不熟悉网络活动的人们也能够习惯并愿意使用,让学生族群重拾阅读的乐趣。电子书已可作为纸本文化体系和网络世界的媒介,除了阅读外,也能上网浏览网页、分享部落格心得,未来电子书功能普及在各种手机或是便携设备当中,也即将成形。

电子书将改变的不仅是既有全球出版业的产业生态或是商业模式,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还有千年以来以纸本作为知识传递媒介的文化体系,也将因电子书而改头换面。不过知识技术本身毕竟是属于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资产,只要我们愿意申请,图书馆是对公众开放的。但是电子书能吗?浏览格式版本互不支持、书刊内容专利权被出版业巨头掌握垄断、数字典藏分享机制尚未建立、教科书资源开放平台整合不易等,这些隔阂都不是电子书本身的科技改变所能连带地消弭的。电子书或能真正勾勒出知识经济的具体轮廓,但它能否进一步传递开放知识,别让书本只是在我们找数据写论文工作需要的时候才有缘相见,这也不是电子书出现便能一蹴可几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以后我不用这么麻烦了。倒是可以有机会体会一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