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政府上任后,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政策,除了要将员工的股票分红予以课征所得税之外,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租税优惠措施,也可能出现紧缩的现象。而此新措施对半导体制造业的规范,主要是将让投资租税优惠局限在先进制程的半导体制造,打破了以往人人有奖的情况。由于这新政策对一些制程落后的半导体厂,恐将失去成本优势,加上近来一些过去台湾半导体业界人士有意赴中国大陆筹设半导体厂,因此引发了台湾半导体业是否适宜赴大陆设厂的讨论。
其实要不要去中国大陆设半导体厂,也并非台湾厂商或政府的主观意愿可以决定,由于美国政府目前有限制不准将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至中国大陆,而美国又是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制造国家,每一个半导体厂都不可能不用到美国厂商制造的半导体设备,所以只要美国不将此禁令取消,台湾的半导体公司永远都不可能去中国大陆设置最先进的半导体厂。由于半导体制造的成本,取决于良率以及线宽的缩小,线宽的缩小又在设备是否够先进,所以若无法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去大陆开设低阶制程的半导体厂,一来意义不大,二来也难提升中国大陆的制造和研发水平,如此一来,去中国大陆设立半导体厂的成本诱因就大打折扣了。
其实以美国的DRAM大厂Micron Technology为例,这家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韩国、台湾这些亚洲国家的半导体厂,假如以人力成本来看的话,Micron应当是没有竞争力才对,但该公司近几年在DRAM的市场占有率却是节节上升,并且有不错的获利,由此可见,对于半导体制造业的生存,人力成本并非唯一的因素。
由于半导体的制造具有程序复杂,精密度高的特性,认何一道小步骤都疏忽不得的,因为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步骤中极细微的差异,就可能造成良率的降低,真可算是所谓的『失之毫米、差之千里』,更何况进入将来的十二吋厂之后,如果因为作业员的小小疏失,造成某一批货没有良率,所损失的金额,很可能就是他一生的薪水,所以对于半导体业,『人力质量』的重要性恐怕是远高于『人力成本』,如果只是贪图中国大陆的低人力成本,恐怕尚不足构成赴中国大陆设厂的诱因。
除了人力因素之外,由于半导体业对基础设施的配合要求也相当高,像是水、电...等缺一不可,以台湾为例,一次台电的意外跳电,对新竹科学园区半导体厂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动辄上亿,此外若是久旱不雨,发出缺水警报也是时有所闻,更重要的是,台湾发展半导体制造业已十来年,完整的上下游体系已逐渐成型,而且半导体厂多位于新竹、台南两大科学园区,已有所谓的『群聚』效应,而这种群聚效应,除非是台湾半导体业集体迁徙至中国大陆,否则在中国大陆一年半载也难以成形,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观察,赴大陆设半导体厂绝非当前迫切之务,反而是应思考如何改善台湾的半导体生存环境,提高研发水平,恐怕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