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一连串的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等过程中,逐渐把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带向新的境界,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脱身于一般人所习惯称呼为「e化」的过程。而因为e化牵涉到大量的知识管理与取得,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总称为「知识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重点在于资本、劳动力的掌握,而知识经济乃是将知识变成经济活动的过程,所以过去被视为生产要素的资金、土地及劳动力等,都将逐渐被知识所取代。循着上述的历史轨迹发展,知识经济也是现在与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主导力量。

我国政府也在推动知识经济方面,投入相当大的心力,加上台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上,早已有高科技产业的成熟基础做为后盾,因此在某些领域确实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经济部日前公布一项调查数字,「近三年我国申请专利件数的前十大企业,大多集中在新竹科学园区」。单单台积电、鸿海、联电等公司,每年每家所申请的专利案件就都超过四百件以上,这项成绩与国外大厂相比,实不惶多让!科学园区在知识经济的表现上,足堪为各界学习的典范。

然而,就国家整体资源来看,台湾传统产业的数量毕竟比高科技产业多,一般人也误以为知识经济的运作只适合于高科技领域,其实传统产业为了增加竞争力及生存考虑,更需要引进知识经济的概念与技术。但是,传统产业在人才与技术的取得上,有其先天上的困难,因此,政府有关单位必须扮演中介或桥梁角色,辅导传统产业跳脱死胡同。原因无他,台湾这弹丸之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缺少了传统产业的基本命脉,相信高科技产业也无法有好的养分供其滋长,这是「唇亡齿寒」的浅显道理。

总之,台湾知识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不在于患寡,而患不均。希望透过政府居中的穿针引线,将台湾傲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验移植,以平衡台湾目前偏失的经济发展局势;而高科技业界也应用雨露均沾的感恩心情,来分享其成功的经验,扶植彼此,相信若能健全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环境,谁说台湾不是个宝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