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失业率偏高,信息产业需求的人力仍然严重不足。根据经建会一份预估数据中,民国92~100年间,信息人力皆不足供应市场需要。硕士以上人力不足人数,平均每年达3300人。人力需求的不足,当然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都谈过很多开源的方法,诸如引进国外人材,改进国内人力素质等等。而除了开源外,是否还有节流的办法呢?

想到人力节流,直觉的想法,是让一个工程师负担数个人的工作。但就算把数个人的工作放在一个人的身上,他也不能发挥数倍的工作能力。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透过分工整合的方式进行。

目前科技业人力的需求,并不着重在制造上,占最大比重的是研发及客服工程师。举一个最常见的情况来说。芯片设计公司的工程师设计芯片后,便将产品、公板及相关数据送交使用此芯片的公司。下游产品的工程师,再使用这个芯片来开发产品。

这个例子中,需两组工程师。一组是上游芯片设计工程师,一组是下游产品的工程师。而下游采用此产品的公司通常绝不会只有一家,于是许多下游公司,都需要第二组工程师,人力需求就这样增加了。显然的,会采用同样的芯片设计的商品,都有相似的功能需求和特色。如果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负责开发相关的产品。原先的下游公司,只要针对自己产品的特色提出需求,就不需要聘雇大量研发工程师,只需要一些工程师,负责研发产品特色及维修,就能省下大量的人力需要。

看到好的一面,也要注意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早期许多下游厂商为节省开发成本,将上游厂商提供参考的公板略加修改,就当作自己的产品上市。很容易造成产品粗糙,稳定性不佳等等后遗症!想更深一层,因为开发的大部份时间都交由别的公司完成,自己就不能掌握任何所谓独家技术,更别提握有相关专利,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算产品能顺利上市,也会变成卖多少赚多少,后续服务没保障的公司。所幸几年下来,这样质量不佳的公司容易被市场淘汰,没拖累整个产业质量。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大量的人力需求。

想同时能达到节省人力,又要避免以上的恶果,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人力素质。让下游厂商交付代工设计时,还能维持产品的质量,并在产品上增加自己的特色,同时有能力对产品做维护。这样的分工方式,其实已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执行,如果您没注意过,不妨多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