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0年5月19日韓國Samsung宣佈要調高資本支出至18兆韓元(約160億美金),全力發展DRAM與LCD產業,頓時衝擊國內相關產業,並造成股市的下跌,緊接著主要財經電視節目則闢專題,找來各學者專家來討論因應之道。就在同一天韓國已開始透過衛星試播3D節目,但是像這樣的消息居然看不到國內的電視報導與討論,國人對3D產業長期的漠視,由此可見一斑。

一個國家要透過衛星來播放3D節目,這裡牽涉到相當多的層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3D電視與播放的標準制訂,再來是製作3D節目的設備、3D節目的來源、人才資源、資金投入等,這都需要事前有非常充份的規劃與準備,尤其必須要有企業界的密切合作(如這次衛星的播放3D節目就是由韓國LG與SkyLife的通力合作);也就是說,韓國對3D產業的發展已策劃多時,今年先推出衛星來播放3D節目,緊接著再訂出未來5年與10年的發展計劃。這也可以解釋為何Samsung可以在「3D元年」一開始,便率先在2010年2月大舉開賣3D Ready TV。從這些已發生的事實,更可以看出韓國的大企業是帶頭在發展3D產業。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我看到Insight Media的一篇報導有關日本想爭取2022年世足賽,計劃發展一個100米如奧運游泳池大小之超大型裸眼「全像式」(Holography)顯示幕,其3D影像是由200台攝影機排列成360度來拍攝,觀眾可以坐在顯示幕周圍,不需配戴任何3D眼鏡,就如同在現場觀賞球賽一樣。目前在日本京都的實驗室已完成70吋裸眼顯示幕的開發,200吋則預計2013年開發完成。

姑且不論韓國是否可以在2015年與2020年達成其目標;或日本在開發超大型裸眼「全像式」顯示幕是否符合一般主流消費市場的應用。但是不可諱言,韓國與日本在3D產業的耕耘確實比我們早很多而且深;反觀國內的3D產品發展都是偏向「老二主義」或OEM/ODM導向。上焉者是自己成立3D研究部門來開發3D核心技術,下焉者就拿別人現有的3D產品來包裝組合一下(或者乾脆直接向國外購買3D專利技術),然後對外則號稱也在開發3D產品,但實際上其根本沒有什麼3D研發團隊;而我們的政府有關負責產業部門,則可能連3D產業是要發展何許產品都不清楚,更不要談什麼目標與計劃了。

如果3D產業是未來全球高科技公司的競技場,我實在很難想像台灣有幾個企業可以在這個3D的競技場上與人一拼高下?還是在此競技場外當個觀賽者幫人搖旗吶喊?最後再幫勝出者代工生產3D電視(或3D硬體設備)賺個微薄的加工費?如果我的預言屬實,那麼我們的產業政策可真的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代工政策」,完全看不到願景,實在不是我們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