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先進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在評估了上海、韓國與新加之後,決定把製造中心設在台灣,並且“要定台灣人”,將以台灣人才為招募重心。對於這個消息,台灣固然應該欣慰,代表製造實力已經獲得國際肯定,但有個重要議題卻是被忽略了,就是ASML對於台灣設備人才不足的問題,其實相當頭痛。

台灣欠缺自動化設備人才(Source: telcointercon.com)
台灣欠缺自動化設備人才(Source: telcointercon.com)

設備人才在台灣一直相當缺乏。早期台灣為了快速導入量產,所有的設備機台都是外求和進口,甚至產業政策上也不著墨這一塊,因此幾年下來,造成了台灣的設備技術逐漸落後外國,甚至全部必須仰賴外國支援。而台灣本地沒有生產與研發設備的需求,自然就沒有人才投入,此次ASML在台設立製造中心所反應的問題,正是過去台灣代工為主的產業政策所產生的惡果之一。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工業自動化設備上。因為工資與製造複雜度的提升,所以台灣的製造業一直積極評估導入全機器自動化生產的可能性,而且不僅電子業,連傳統的紡織業也都有相同的需求。但當他們向台灣的學界與研究機構提出需要時,卻也是遭遇一樣的困境-「人才與技術不足」。

「走一趟台灣的紡織工廠,你會看到所有的生產設備都是從歐洲和日本進口。」一位資深的紡織業者說道。

這些紡織業者都非常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全機器的自動化生產線,來因應台灣缺工與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但卻遭遇到很多的困難。主要是紡織的生產製程動作(編與織)非常客製化,因此設備最好就是由生產地(台灣)來提供,而且服務與障礙排除也能最即時,但接觸了幾個單位以後,全都不了了之,到現在完全沒有進展,最後也只能求助外國。只是向外國採購不僅成本高,設備交期更是難以配合。

「現在向瑞士訂一台機器,要等上18個月,因為人家的訂單早就排得滿滿的。」這位業者無奈的說。

只是等待是一回事,真正嚴重的是這等待的背後所需付出的經濟成本。以台灣目前的就業市場結構來說,傳統勞力密集的工作根本沒人要做,即使再高薪(40K),年輕人也不願意投入,加上老一輩的人逐漸凋零,此時自動化設備又不能立即支援,便讓業者陷入了進退不得,求助無門的困境。

問題該怎解決?這似乎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不過可想而知的是,如果設備人才不趕緊想辦法解決,並且制定一套長期的策略與政策,台灣不管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想要升級或轉型都將難上加難,因為最關鍵的一環永遠掌握在人家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