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話題延燒,在本屆Computex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為了解決3D內容不足的隱憂,參展廠商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展示導入「2D轉3D」技術的產品,藉解決現階段3D影片來源不足問題來搶攻市場。

3D顯示最大的問題就在內容不足。2D轉3D究竟是仙丹,還是雞肋?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BigPic:450x294
3D顯示最大的問題就在內容不足。2D轉3D究竟是仙丹,還是雞肋?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BigPic:450x294

3D內容不足是3D電視的發展限制之一,因此發展2D-3D影像轉換技術已成為解決問題的捷徑。三星電子(Samsung)使用DDD授權的TriDef 3D技術,能即時轉換網路電視(IPTV)、DVD、藍光等多種格式的影像訊息,消費者只需配戴特殊眼鏡,即可觀賞3D內容。

而東芝(Toshiba)也與IBM、Sony合作打造CELL Broadband Engine處理器,採用Trivector技術,可分析2D分鏡,估算每個分鏡的影像深度,將普通2D內容轉換成3D立體效果,輸出內容涵蓋電視節目和遊戲等,還具有多頻道同時錄影與網路連結等功能。

2D轉3D技術,是利用電腦計算3D影像視差,能將照片、遊戲畫面、DVD、藍光影片等2D影像,進行3D畫面的即時處理與輸出。這種技術的優點,在於多數的2D影像幾乎都可以全部3D化。儘管目前市場上有聲音批評2D轉3D技術尚未成熟,但事實上,在3D顯示器不斷推陳出新,市場上3D內容又極度缺乏的情況之下,這種方式將能突破3D顯示應用的門檻,緩解好不容易購買3D顯示器卻又苦無3D內容可供播放的情況,也解決現階段3D影片來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當然,這種2D轉3D技術不只應用於一般的家用顯示器上,目前部分好萊塢(Hollywood)電影工作室為了節省成本,紛紛採用這種技術來將2D電影轉換成3D電影,且逐漸成為一股風潮。近期也有部分採用此種方式製作的立體電影上映。然而,正宗3D電影《阿凡達》導演James Cameron則對此表示嗤之以鼻,認為這種製作方式根本就是在欺騙觀眾。

James指出,這些電影工作室選擇2D轉3D技術來製作電影,而非直接拍攝3D電影,只是利用觀眾對3D電影的熱度,根本就是一種欺騙。因為這種轉換方式所拍出的電影,觀眾根本感受不到3D電影的巨大震撼力,甚至連立體層次感也無法凸顯。如果往後3D電影都是採用這種製作方式,跟過去傳統的3D電影將不會有什麼區隔,久而久之觀眾也將失去新鮮感而不買帳,這對消費者與製片廠來說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儘管如此,正宗3D電影在拍攝的成本上卻高得嚇人。據了解,轉換一部2D影片的成本只需約200萬美元,但實際拍攝3D影片成本則要高出很多。例如《阿凡達》,據報導,光拍攝這部影片便花費了2億3700萬美元,實際費用則可能高達3億美元。如此高昂的製作成本,原因在於所有的攝影器材都必須是3D專門設備所導致的。某電影工作室執行長Alan Horn表示,事實上2D轉3D技術,對於影片品質的影響並不大。在成本與時效的考量之下,2D轉3D或許是現下不錯的選擇。

2D轉3D究竟是雞肋乎?還是仙丹乎?部分消費者認為2D轉3D技術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真的轉了,其實影像立體感欠佳,但不轉,又沒現成3D內容可看。儘管目前2D轉3D技術還存在諸多問題,然而在3D內容缺乏的情況下,或許這正是暫時解決內容不足的仙丹了吧。對於舊有的影片與節目,2D轉3D技術能在花費最少成本的情況下,提供3D內容。但展望未來,在3D顯示器種類越來越齊全的情況下,也期待內容製作者,以及電影片商,能拍攝更多夠水準的3D影片,滿足消費市場那顆渴望3D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