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on line)總比排隊(in line)好,這正是電子化政府的最大利基。的確,比起在官府衙門裡枯等排隊,在家中輕鬆愜意的上網洽公是好得太多了。僅憑一「鼠」在手,小則看公告、查榜單,大則換行照、繳所得稅、甚至投書抗議,皆可線上搞定。不過,網民們的隱私該如何保障,就是個值得吾人深思的議題了。

日前一份由美國聯邦政府主計處(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公佈的報告指出,在接受調查的六十五個政府網站中,有十一個網站(約六分之一)在訪客的網頁瀏覽器中植入cookies檔,並未在站上善盡告知之責。尤有甚者,還有另外三個網站把蒐集到的網友資料暗中提供給第三者,而未事先說明。僅有四個單位有在網站上提到cookies檔的使用狀況。這是美國的案例,可想而知,咱台灣應該沒有好到那兒去,八成還更加嚴重些。

事實上,早在今年六月,柯林頓當局就曾因白宮某單位以cookies來偵測上站者的網路行蹤引發爭議,而頒佈嚴謹的命令來規範聯邦政府各機關的類似行為。但幾個月過去了,情況似乎沒多大改善。一個小小的cookies檔危害並不大,當然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但網路隱私的重視與否卻是個大是大非的觀念問題。當主管當局在夸夸而談保護網路隱私的同時,這個倡議者竟然也是侵害網路隱私的元兇之一,這對事事都管的「大有為的政府」而言,實為莫大諷刺。

其實cookies不是不能用,而是用的方式對不對。cookies是網站留在來訪者硬碟中的資料,往好的方向想,籍此可瞭解訪客的基本資料、上網情況、與個人偏好,而促成良好互動,稱便雙方。但如果人家有隱私上的顧慮,則站方還是慎重為宜。Cookies檔可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兩種,前者訪客關閉WWW瀏覽器後即行消失,而後者卻會續存,並可用來追尋訪客的網路行蹤。按照美國政府的講法,公家網站用的cookies若屬暫時性,則合乎規範。此點頗值國內的政府網站引為參考。

對於穩私 -- 這個網路公民最關切的議題,美國政府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果,例如參議院於1998年通過的「兒童網上穩私保護法案」(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和目前正在審理中的「消費者穩私保護法案」(Consumer Privacy Protection Act),可是仍然掛一漏萬,動輒得咎。而台灣政府的作為則是一切為零,毫無基礎。很難想像,在我們造訪Internet上的虛擬衙門時所填入的姓名、住址、電話、E-mail、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和身份證號碼等私密資訊,其最終去處和管理狀況到底如何?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公家網站有清楚交待的。先別計較植入cookies檔這類無足輕重的小事,光是網友資料會不會外洩給第三者,讓其據以寄送廣告郵件此等的大事就夠讓人費疑猜了。別的不說,連獨立總統候選人的公民連署書都被人指控外洩而影響到選民的政治隱私了,有上述的質疑並不離譜。

電子化政府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而進度也日有進展,唯獨對網路隱私的保障仍停滯不前。合情合理的作法是:政府網站在蒐集網友資料時,應事先告知且明白標示如何處理這些資枓的細節,而網友有權取得和查閱其填寫的資料,並可隨時中止網站對其資料的使用權。有這點小小的要求,絕不為過。(作者莊伯仲為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