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重创南台湾,造成重大灾害,在支持救灾及为同胞祈福的同时,不得不正视,环境灾害已成为全球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面对发生频率、强度都持续增加的气候异常与极端天气现象,政府实在应该积极思考整合现有的知识与技术,评估风险与效益,跨领域推动减灾之预防措施,才能有机会减缓环境灾害所可能带来的冲击。

试着想像以下的未来可能理想情境:『地震、台风一直是困扰着全台湾人民的两大天灾,近年来气候异常的趋势更加重了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李明位于中南部山区的老家一直深受威胁;不过自从「国际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外经验的借镜与双方合作研发下,牵一发动全身的环境问题终于有了整合的解决之道。

由于气候变迁的仿真技术已臻成熟,政府在早期即可据此为工业、农业、民生用水进行水资源之分配调度;国土复育十年有成,以往每当台风季节动辄发生土石流的山区环境已大为改善,重现涵养水分、栖息万物的功能;「看天吃饭」不再是农业的宿命,因为透过耕地的改良以及抗涝、耐旱作物的普及,收益已经大大提高,相关产业甚至成为大学毕业生最想投入的十大职场之一。』

此仿真的理想情境,其实道出了居住在台湾这块土地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亦即何时民众才能免于环境灾害所带来的恐惧与损害。尤其科技的进步与观念的提升,是否能加速一个永续环境的到来,这都需要跨领域部门的努力。

例如在环境监测与风险管理方面,由于卫星、遥测与资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对于大气环境的变化,不再只是被动式的追踪,而得以主动的进行预测。为求防微杜渐,资通讯系统的整合,以汇整、判读大量的监测数据,显示实时环境信息,必要时能迅速通知有关单位采取行动等环境侦测与应变网络的建立,对于位处地震带,且屡受台风威胁的台湾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就监测系统而言,应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尤其是山坡地、水源区等地广人稀地区的监测,应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使监测效益最大化,并留意监测装置的准确性与耐久性。考虑到不同的天灾类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对于不同的族群与产业发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为了做好事先防范,不同情境设定下的灾害仿真,将有助于掌握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灾害风险,并根据效益分析的结果,综合政策、技术与管理工具的适用时机与应用对象,拟定急难救助计划。

此外,为了公众安全与社会安定,必须就未来气候变迁对于环境与社会造成的可能冲击,提出脆弱性评估,检讨现有土地利用,调整国土开发与都市计划政策;受到直接、间接冲击的产业,也应研拟各自的调适策略以因应新的环境条件。

而考虑到气候变迁趋势下所衍生的未来防灾需求,应重新检视现有的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等公共基础建设的承载力,除了鼓励抗震工法与材料之开发与应用等硬件设施的整备,教育、法令规范也必须同步有所因应;

最后,为能及早作好准备并降低面对灾害的脆弱度,必须教育民众面对灾害的知识与能力;产业也必须考虑到未来气候变迁对于材料、制程、乃至于需求造成的影响,方能确保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为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