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正式走入歷史,根據日本媒體報導,2001年版的日本通商白皮書披載,過去日本帶動亞洲經濟成長的時代將走入歷史,而這本白皮書中也提到新興勢力的消長生態,認為中國大陸將成為最強大的對手。回首過去二、三十年來,高科技發展引領著全球的經濟發展,成為最大顯學,日本其實在早期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曾幾何時,帶有武士道剽悍精神的經濟大國日本,在其積極希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未果之際,向世人明白宣示他不再是經濟老大了!

強如日本都發生了這等窘境,僅依恃著代工製造能力的台灣,究竟有何該警惕與覺醒?日本認為最大競爭對手將是中國大陸,台灣又何嘗不是。全球景氣的影響就跟看球賽時觀眾常表演的波浪舞一樣,大夥兒都在浪頭與浪底中載浮載沉,一波牽引著另一波。大陸在這一波中有幸成為浪頭明星,台灣其實也不必吃味或眼紅,大陸雖已成為競爭的頭號對手,但它本身也具有龐大的市場胃納及生產勞動資源,對於台灣而言,這其實是代表著一種機會。然而,機會只會留給「明眼人」,台灣人其實大都是標準的明眼人,唯獨欠缺抓住機會的洞悉能力。

兩岸互動到底需不需要戒急用忍,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欠缺「攻」勢的政策下,廠商西進成為散彈式作戰,致使整體力量薄弱,章法紊亂,逐漸失去強勢機會,台商最後可能演變成大陸市場的參與者,而非具影響力的主導者;就台灣內部而言,戒急用忍政策既然無法有「開源」的加分效果,在「守」勢的戰略下又缺乏「臥薪嚐膽」的沉潛備戰作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實在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據了解,大陸將相繼設置50幾個高科技產業特區,預估在二、三年內即可複製台灣各項科技產品的技術。果真如此,相較於台灣南科廠商進駐的零零落落,台灣是應該要留意,大局之所向,關乎往後最少十年的發展。兵家常言:作戰時進攻固然重要,但撤退防守更非易事。雖說兩岸高科技產業競賽才剛開打,但政府卻必須在兩岸與經貿政策上,在攻守上即早擬定因應策略,以做為企業的後盾,而且攻要主動,守更需積極。

日本勇於承認經濟的挫敗,毋寧是一種積極的自省與反思。台灣則應學習勇於面對,面對我們所懼怕的,也許我們會發現,原來別的世界也只是如此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