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開始,南韓3大電信營運商相繼商業化開通LTE-Advanced(簡稱LTE-A)的電信服務,領先全球。不過,LTE-A的規格、功效、技術博大精深,即便已商業化開台,也難以立即實現所有LTE-A的技術。

當市場發展到LTE-A,下一步呢?LTE-B準備接班!
當市場發展到LTE-A,下一步呢?LTE-B準備接班!

更嚴格而論,現有的3GPP標準訂立也未將LTE-A完全定義出來,現有標準至3GPP R10、R11,已能提供CoMP、eICIC/FeICIC等功效機制,但尚在訂立中的3GPP R12、R13,有更多的LTE-A功效機制。

目標30倍傳輸力的LTE-B

由於技術範疇既先進又廣泛,因此業界對更後續階段的技術標準訂立有了另一個稱呼,稱為LTE-B,好與現有的簡稱LTE-A有所區別,至於B字母似只是A的接續,而非有其全稱。

LTE-B的另一個稱呼是LTE-A Phase 2,這或許是自WiMAX開始有的作法,WiMAX標準在進入IEEE 802.16e後,將技術的落實分成2階段,稱為Wave 1、Wave 2,如當初視為較高階技術的MIMO便安排在Wave 2,先期的Wave 1並不具備。

而後Wi-Fi標準也跟著學仿,如IEEE 802.11ac也區分為Wave 1、Wave 2,先實施的Wave 1無法使用160MHz頻段,至多80MHz,而Wave 2才會具備。因此,3GPP陣營也採取2階段的技術實施,但不以Wave 1、2稱呼,而是以Phase 1、2稱呼。

LTE-B/LTE-A Phase 2目前尚在訂立中,其技術目標是達到現行LTE(3GPP R8)技術的30倍傳輸力,且在覆蓋邊緣(Cell Edge)也能有12倍的傳輸力,為了實現此一目標,LTE-B制定了諸多新技術。

例如LTE-B強化室內覆蓋的傳輸,稱為LTE-Hi(Hotspot/indoor),原因是現行80%的行動數據傳輸發生在室內,或者讓現有MIMO、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技術立體化,稱為3D MIMO、3D Beamforming。另外CoMP也持續強化,稱為eCoMP。

或者,為了達到更細膩、靈活的頻譜資源運用,雖已導入載波聚合(CA)技術,但3GPP制訂小組也傾向訂立另外一套新型的載波標準(New Type Carrier;NTC),新標準可能無法相容現行載波,但卻能與3GPP R12的相關功效特點合併運用,如eMBMS、Small Cell、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D2D(Device-to-Device)等。

而談及MTC、D2D,此亦是LTE-B的特點,MTC強化對機器類型的通訊(過往多只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另外也強調終端裝置與終端裝置間的直接對傳,而不是凡事都要透過基地台,此稱為LTE-D2D,而今已更名為LTE-Direct,且潛在的技術競爭對手為Wi-Fi Direct,此已可從高通(Qualcomm)揭露的實測數據比較看出端倪。

同時進行FDD與TDD運作

LTE-B也期望實現同時進行FDD與TDD的運作,此稱為HetNet FDD/TDD Joint Operation。另也強化Multi-RAT的運作,即同時掌握、協調GSM、UMTS、LTE、Wi-Fi等的通訊需求。進一步的,LTE-B也將引入256QAM調變技術,這是Wi-Fi/IEEE 802.11ac標準所強調的諸多特點中的一項,Wi-Fi陣營已於2012年大張旗鼓推行11ac標準。

而在服務品質、流量控制方面,LTE-B也具備MDT(Minimization of Drive Test),透過MDT機制可以知道哪個裝置需要保證傳輸率(Guaranteed Bit Rate,GBR)而哪些不用,以此確保傳輸速率、傳輸量的穩定。

由於技術眾多,其他尚有Group Communication Service for LTE(GCSE_LTE)、Proximity based Services(ProSe)等,不過眾多技術均為技術提案階段,能否正式列入R12、R13標準尚未能知。

若LTE-B所有相關標準都訂立完,更後續的發展是什麼?對此目前有2種安排,一是LTE-B即是整體LTE-Advanced的盡頭,接續其後的是5G。另一是會再研擬出一個讓整體LTE-Advanced延壽的技術標準,目前初定名稱為LTE-C。

依據構想,LTE-C的對應會是3GPP R14、R15,技術提升的方向不再是傳輸力,而是異質、多樣服務支援的最佳化,所以重點在於增加連線數、更省能的運作等,預計2017年至2020年間訂立並實施。不過LTE-C未正式定案,仍有待整體業界的進一步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