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古亭的小辦公室,時常有新朋友來拜訪,大多想討論一下自己(很多是代表公司或某單位)可以怎麼和Maker運動來進行串連,而來我們這,自然是對Maker"走向市場"(Maker to Market)這回事有相當的關注。
為硬體新創解決可製造設計(DFM)問題的需求是明確的,而且是全球性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長中。 |
近來因政府啟動「亞洲矽谷」計畫,有朋友"代表"某單位來做了個訪談,問題大致是政府在這計畫中該做什麼來推動IOT,又該如何與台灣Maker圈串連,或給予創業團隊什麼幫助等等。
為此,我在白板上畫了一張圖,圖上有一條線,在這線的兩端分別是Maker與Market,線上從左到右則是無可避免需經歷的階段:從最前期的什麼都沒有,只有創意,到一個人或找到同好組團隊做出了第一個樣品,再到尋求社群的意見與支援,漸漸走到市場的最前緣,成為所謂的硬體新創團隊。
接著新創團隊開始尋求第一桶金,試金石往往是上架群眾募資(我們是推One to Hundred社群小量預購),也就是找到MVP(最小可行產品)的市場定位。
除了群募和社群預購,走向市場的其他可行作法還包括教學加賣套件、找通路夥伴(to B或 to C),以及貼牌、接案等等。事實上,只要能做成生意並穩健成長,不必限於將產品「大量生產」才是成功創業的迷思當中(也不一定非創業不可)。
不過,一個團隊要往下走,還是欠缺很多能力,需要尋求各種外部資源的協助。能夠提供團隊廣泛協助的單位,一種是硬體加速器,如HAX、Highway 1,在美國運作地蠻成功的,但在台灣,似乎仍未見到極具代表性的執行單位。
另一個角色則是做為Maker與市場(通常是製造)之間的媒合性單位,如HWTrek(創投底子)、TechDesign(製造底子)或Triple(法人底子),不過,目前並沒有看到很具說服力的實質成效或口碑。
為硬體新創解決可製造設計(DFM)問題的需求是明確的,而且是全球性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長中。要滿足這需求,除了加工與製造的技術與產能外,更大的關鍵在於人才:聽得懂團隊們創新設計需求的人才,而且可以有效率轉化為可量產的設計,同時「守口如瓶」,不會洩露客戶的機密。
這樣的人才養成不易,而幸運地是,在台灣比比皆是。問題是,全球的硬體創業圈並不了解這點,而就是知道,往往也不知找誰接頭。
假設團隊跨過了DFM的門檻,要走向量產了,因為量通常不大,找代工五哥是門不當戶不對,不會理你(理了也麻煩),這時只能另謀出路。又很幸運地是,台灣有實力的中小型加工、EMS廠也很多,如果能與全球創業圈串上,機會無窮呢。
再往後走,就是行銷與通路等問題,這部分在創業圈已有不少輔導資源,本文先不多提了。
再回過頭來談,我想回應朋友的是,亞洲矽谷計畫看起來與台灣硬體創業圈的發展並不是很對盤,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對Maker圈更是無感。若真想實質做點事,則應讓上述的幾個幸運落地成為全球皆知的「影響力」吧。
(本文作者為MakerPRO總主筆及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