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之後,大陸政府的胃口奇佳,廣設舞台,但卻未必能妥善管理,業者常常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908、909工程電路設計專案、十八號文件,再到「S+1」種種優惠,大陸政府端出「牛肉」讓許多企業垂涎三尺,競相投入從未體會過的市場,渴望得到更大利益。

從代理商為服膺「就近服務」的理念開始,想方設法拓展當地觸角;到台積電、聯電董事長們高分貝呼喊限制登陸妨礙經濟;再到上個月封測業者積極串聯申請赴大陸的動作看來,高科技產業在大陸市場佈署已成大勢所趨,但是登陸是否完全能帶動市場呢?

章家敦在「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中批評近幾年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走得很急而且無用不實,我們可以參考,但也不必全然採信。雖然現下暫時還無法與世界級的大廠比評,或許它也會被有實力和經驗的大敵強逼下去,至少證明中國大陸已經開始反省和改變──從閉關自守的心態下轉為迎頭追趕。加上外資企業在不景氣的狀態下轉攻其廣大的內需市場,雙方抱著即使敗也要走下去的決心,中國大陸會是世界矚目的焦點。

管理企業可以從外在環境與內在體質兩個面向看起,對廠商而言,現今中國大陸的外在環境優勢包括看似無遠弗屆的內需市場、低價勞工、環保意識尚不興盛等;而其內在隱憂則是政治文化的不確定性過高、人力水準提升困難,以及外資財務管理鞭長莫及等問題,在在都成為台商進駐大陸市場鍛羽而歸的主因。

兩岸政府須對產業開放抱持謹慎與積極的態度,科技業者則應在發展自身的專業之餘更當仔細思考如何被接受並且認同。切莫以為攻入「長三江」(長江三角洲)就能得天下,沒有辦法站穩腳跟的人只會成為水底冤魂。前往深圳投資的人不問員工文化層級,強制灌輸技術知識而不做理念交流,無法獲得直效溝通,即是人才流動率節節高昇的主因。

投資大陸需懷抱冒險犯難的衝勁,也要有冷靜的頭腦及高敏感性。所謂真正的優惠,不能只看政府法令,還必須反求諸己是否能穩定軍心,資金與技術難以獲得服從和尊敬,還必須對精神文化與當地社會有一定認知。大中國圈能締造出潛力極大的新市場,也可以開創出新的不定時炸彈。業者須多面向成長,多加強研發實力,而不僅止於佈點設廠。否則世界盃球評「贈送」給中國隊的口號:「我來了!我打了!我輸了!」也終將在另一個戰場上掀起。(撰稿\陳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