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只是生態的一部份罷了,這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一件事,很多科學家對生命的奧秘至今仍然望而興嘆呢,就連應用科技發展歷史最悠久的醫學領域,各個學派系統也還在各執己見、莫衷一是當中,何況本世紀才啟蒙的電子科技,相信也還在幼稚學習的階段吧。曾幾何時,國內動見觀瞻的科技界領袖之一曹興誠先生,卻毫不諱言而自大地認為科技與生態本就是對立的,且就在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菩提樹與蘋果樹對話」中侃侃而論。我們早已聽聞曹興誠這種科技萬能的態度多時了,並不以為意,然而以曹先生的影響力而發表這類似是而非的理論,可能會誤導許多迷信權威者的跟從,因此不得不直言幾句,讓有心的讀者們有一個比較判斷之處也就值得了。

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在十月四日清華大學體育館舉行的「菩提樹與蘋果樹對話」中提出,科技與生態是對立的,人類脫離生態的管制,才得以發展文明,他認為文明越進步,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更低。曹興誠在會中且舉證歷歷,並認為未來人類要何去何從,應該用科學來解決,他相信到了二十一世紀,由於人可以用科學解決生存的問題,不須再用掠奪的方式取得糧食及土地,科學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戰爭應不至於發生云云。

從以上曹先生的言論,我們只能說他個人在出發點上就已經偏離了人本的觀念,結果當然只是自圓其說罷了,因為他不以人(一種生物)在發展科學、使用科技的立場來看,而是以科技在幫助人、驅使人的角度來看,不管怎麼想、怎麼去推論,都已經脫離了問題的核心,如此的科技非但對人類無用,更可能會造成人類揮之不去、剪不斷理還亂的夢靨。想想看,人類的戰爭很少是為了糧食而發生的,倒是「大兵之後,必有凶年」,也就是戰爭之後所帶來了天災會餓死更多人;國際上已經對資訊時代可能造成貧富差距的「數位籓離」感到憂心重重,唯一的解決之道似乎只有透過人本的關懷與教育才有可能,而從來沒有人認為再發展更高的科技得以解決問題。

總之,人類只是生態的一部份,物競天擇固然殘忍,一般動物因為無知而無從選擇更高層次的生活,也只能如此坦然的面對自然生態的演化。其實人類何嘗不是叢林法則的崇尚者,發展科技多是為了利用更精密的工具來打敗對手,只是一山還比一山高,今天的贏家,難保明天不會失敗而栽在敵人的手上。同樣地,人類如果輕易的打敗「手無寸鐵」的其他生物,便認為科技與生態是對立的,唯有發展科技才能夠文明進步的話。當我們在目前科技無能解救之處、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之中,遭到大自然生態整體的反撲時,就會發現自己的狂妄與無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