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聯電晶圓廠毒氣外洩,七名員工因而被送入醫院急診室急救。本月又傳出某公司員工遭氫氟酸蝕骨,手必需進行截肢動作。近日美國發生火車翻覆事件,導致大量硫酸外洩,而硫酸氣味對人體易造成嚴重傷害,造成當地3萬民眾必需撤離。

全球高科技飛躍性的發展,為人類帶來更為繁榮及便利的生活,甚至改變人們的價值觀。然而在這一切繁華景象的背後,它的危險並沒有改變,反而一直伴隨著高科技員工、晶圓廠附近及自然環境的安全。一般很難有人能理解,製造一顆晶片或手機,期間需要多少道強酸毒氣,才能創造出如此光彩亮麗的新科技產品吧!更難想像這些員工在如此環境下,拿微薄薪水卻如此拼命,是否值得呢?

若針對氫氟酸來討論,晶圓廠使用氫氟酸已行之良久,工廠也十分重視技術員、工程師等的安全教育,因此竹科員工對氫氟酸早已稔熟,對它十分小心奕奕。至於硫酸,在6吋晶圓時代,蝕刻的酸槽裡就有一項為硫酸槽;由於酸槽是開放式,從業人員若想將整批晶圓放置酸槽裡,也需全幅武裝:眼鏡、防護手套、防護圍裙等,以免液體不小濺到員工身上,造成嚴重的傷害。

然而百密終有一疏,即時再小心,仍時常傳出從業人員工作傷害的消息,輕者被化學品輕度灼傷肌膚,重者也可能面臨失明、截肢、毀容等一生無法回復的傷害。只是許多這類的職業傷害並未見諸於報章,也沒有正式的統計,讓我們無法察覺這些高科技廠的危險。如今6吋晶圓在台灣已漸漸淘汰,目前8吋廠的半自動化工作環境,並不能確保百分之百的安全;台灣員工寄望於12吋廠的全自動化,也許將能大量減少員工的工作危險性。

由於筆者已在前幾期文章中,詳細談過晶圓廠毒氣、化學品的傷害,在此我直接摘錄自Silicon Valley Toxics Coliation(http://www.svtc.org)的資料,做為具體實證所謂的「危險」:

1.三項對IBM、DEC、跨全美半導體界不同研究指出,半導體廠內女性員工流產率高於正常值40%以上。

2.美國健康部門調查發現,矽谷地區畸形兒生產率比臨近地區高三倍。

3.半導體廠員工患病率為其他工廠的三倍。

台灣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著半導體砷作業勞工職業暴露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1)砷製程維修時,員工務必戴上防護工具;(2)長時間在低濃度砷的暴露下,將存有危險性;(3)砷的直讀式氣體監測器要定期維修保養。猶記晶圓廠技術員描述砷氣體,為「無味、無色、聞到就死」(又有資料指出砷為大蒜味),是非常恐怖的有毒氣體。如今看到該單位特別把砷拿出來研究,不禁擔憂砷的危害,是否早已超過一般社會大眾的想像?

談論至此,其實晶圓廠的危險,還不止是有機溶劑的傷害,事實上揮發性氣體的傷害更甚,員工常期暴露於高化學氣體的環境,試想在晶圓廠如此密閉的環境,從業員要承擔多少風險?由於偵測環境氣體的設備昂貴,廠商為達到經濟效益,大多一年只偵測檢查一、二次,這樣的檢測方式,又能提供員工多少安全呢?在這樣的環境下,台灣員工及廠商除了往「錢」看外,是否該想想其附帶的風險,以及對未來環境的衝擊?

(作者:謝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