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Andy Grove主導Intel的時代,Intel的DRAM業務因日本DRAM(如NEC,之後成為Elpida)的大舉進攻而虧損,最後被迫關閉該業務,全心轉型、聚焦發展CPU。

Intel也想發展晶圓代工,與台積電爭搶生意,也在進入嵌入式市場後發現FPGA應用越來越重要,想進入FPGA領域...
Intel也想發展晶圓代工,與台積電爭搶生意,也在進入嵌入式市場後發現FPGA應用越來越重要,想進入FPGA領域...

但DRAM與PC息息相關,如果DRAM過慢,CPU快也沒用,整體PC效能還是慢,若DRAM漲價,PC廠也讓新出廠的PC少配置一點DRAM,DRAM少的結果,為了讓PC整體效能批配,也會減少購買較高效能的CPU,Intel的收益也會減少。所以,Intel曾入股Micron,期望有些DRAM產供上的調控影響,以確保高階CPU的銷售。

雖然關閉自身DRAM業務,但Intel對RAM的規格標準走向仍具高影響性,為了讓RAM快,Intel運用其PC晶片組高市佔率,使PC從FPM RAM升級成EDO RAM,進一步升級成繪圖工作站用的SDRAM(成為主流大宗,隨後成為DDR/DDR2/DDR3/DDR4等),但之後引領進入RDRAM失敗,更之後引進FB-DIMM也失敗,Intel失去對RAM的影響力。

過去Intel能引領RAM走向,在於多數生產出的RAM都用於PC,Intel對PC具有掌控權,但後期的RAM越來越多用於繪圖卡、行動裝置,衍生出GDDR SDRAM、Mobile DRAM,加上JEDEC組織逐漸健全壯大,單一業者已難影響RAM走向,需要JEDEC成員的共識。

Intel仍在PC、伺服器領域有高市佔率,在FB-DIMM失敗後,近年來轉擁抱Micron提出的HMC(Hybrid Memory Cube),目前在高效能運算上似有初步成效,若可行將逐步推展至一般伺服器。

RAM的價格、效能會影響PC整體效能,但硬碟也會,Intel無法影響硬碟供應鏈,但也看出隨時帶演變,用NAND Flash取代硬碟的趨勢日增,因而投入SSD業務。

NAND Flash屬非揮發性記憶體,斷電後資料仍能記憶,過去Intel發明過EPROM,且曾是Intel的搖錢樹業務,但隨著EEPROM、Flash的出現EPROM已絕跡,而NAND Flash為產業主流趨勢確立後,於2008年把自家的NOR Flash業務轉手給Numonyx,事實上在更早的2006年,Intel就與Micron合作,合資成立IM Flash以進入NAND Flash市場,在當時已屬晚進入,NAND Flash的主導業者為Toshiba、Samsung、SanDisk等。

Intel也曾在2005年提出Rubson技術、2006年提出ONFI介面,試圖左右NAND Flash的發展,或至少左右在PC上運用NAND Flash的方式,但都不如預期,Intel自身也發展相變記憶體(Phase-Change Memory, PCM),期望PCM取代硬碟、NAND Flash,有助提升整體PC效能,但PCM一直無法商業化。

到了2015年7月,Intel與Micron共同發表3D XPoint記憶體,宣稱是自1989年NAND Flash提出以來,再一次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技術變革,目標依然在超越現有Toshiba、Samsung主導的NAND Flash。

對於3D XPoint,目前看法相當分歧,多數人認為它最終會跟PCM一樣無法商業化,也有人認為這真的是過往未曾有過的新架構,也有人說它只是舊瓶裝新酒,是另一種作法的ReRAM(可變電阻式記憶體)等。

Intel仍試圖進入或左右RAM、ROM,但動機不再是同步拉升PC效能以確保高階CPU銷售,Intel位居半導體產業第一位,過去的第二位曾有Motorola、NEC等,但盤據第二位最久的勁敵為Samsung,Samsung多年前即想進入處理器市場,2002年曾代工生產Alpha晶片,可惜Alpha電腦系統式微,Samsung是從iPhone處理器代工開始站穩腳步(更之前是以大優惠方式供應NAND Flash而打入Apple供應鏈),所以Intel對RAM、ROM技術與業務的看法,也帶有競爭回擊意味。

除了與Samsung競爭外,Intel另一個必須掌握RAM、ROM的理由,在於PC逐漸式微,Intel與過往被Intel擊敗的CPU廠商一樣(VIA/IDT/Cyrix、AMD等),試圖讓CPU在嵌入式市場有所發展,以維持銷售,甚至以新興的穿戴式、物聯網概念為名來轉向。

另外,Intel也想發展晶圓代工,與台積電爭搶生意,也在進入嵌入式市場後發現FPGA應用越來越重要,想進入FPGA領域(另一則是FPGA在台積電的產能佔比中越來越高),因而為Altera代工生產FPGA,更之後購併Altera(2015年6月),然此已屬另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