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瑩欣專訪】近幾年來,由於SOC等科技趨勢的帶動,使IC設計產業掀起整合風,發展重心不再以數位化設計的型態專美於前,市場逐漸走向類比/數位並重的趨勢。但是放眼台灣,數位科技領域人才雖不匱乏,但類比領域的人力就屈指可數了。對此,以研發類比IC為重的沛亨半導體總經理李明儒即表示,類比應用不如數位領域迅速,成為現今類比IC設計人才較數位IC設計人才缺乏的原因。

沛亨半導體總經理 李明儒
沛亨半導體總經理 李明儒

李明儒不諱言地指出,「半導體產業中,台灣的類比人才培育起步較晚,跟大陸比算是後來居上。」回顧類比的發展,早在1950年,矽谷就有已開始進行研發,1960年代Fairchild、N.S、AMD......等多家檯面上的廠商便已初具規模,稍後漸漸擴散至台灣,卻因為台灣追隨主流技術,加上類比經驗累積需要很長的時間,不能像數位科技一般立竿見影,國家資源投注於數位領域上,使得現今台灣的類比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窘境。

由於人才難尋,國內相關資源較少,曾經有人質疑李明儒,認為類比IC沒有發展潛力,加上沛亨投注的類比領域不是主流當紅技術,在科技業並非「顯學」,未來商機能見度不高。李明儒說明,「不瞭解類比科技的人以為這個領域不值得耕耘,但是深諳此道的人都知道,類比、數位和混合訊號的發展關係就像人體的骨、肌、皮,需要共同成長。」他指出,這三者不可偏廢,否則容易造成科技瓶頸,SOC即帶動市場對類比的需求,從'90年代開始重新回頭發展相關技術,近幾年才開始收成。

「沛亨若不成立台灣第一家類比公司,也有別人會成立!」李明儒說,由於類比產品需要長時間投入,在景氣起伏不定的狀態下將會有更多公司原意加入類比IC設計的行列。「用到電的產品都需要管理,這是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領域。」他並且說明,未來電子產品在整合趨勢之下,製定標準會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類比發展將以產能為決勝關鍵。

「沛亨初成立時以可攜式產品為宗,在PDA、通訊產品上著力不少,後來擴展至桌上型PC等量大、產品生命週期長的電源管理IC上,經由長期的研發和努力,已可以往更高的層級發展,從中排除競爭者,提高產業利潤和產品廣度。」他進一步表示,類比市場應用廣泛,不能保證每一樣都強,無論大小廠商均只能掌握其中幾項關鍵,本土廠商持續研發可以在未來五年之後仍然保持競爭力,吃下外商無力介入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