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施耐德电机去碳化解决方案 打造未来建筑与智慧都市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2272】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净零碳排政策以因应气候变迁及能源危机,但全球却有约70%的温室气体(GHG,Global Greenhouse Gas)排放皆来自都市;在台湾燃烧能源燃料更产生了约90%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有超过60%能源损失或浪费,导致都市与建筑去碳化将是未来减少能耗、降低碳排的关键!法商施耐德电机Schneider Electric今(6)日分享「未来建筑(Buildings of the Future)」的愿景、便是期??透过数位化与全电力基础设施,打造更永续、弹性、高效的都市。

施耐德电机透过去碳化解决方案打造永续高效的智慧城市,迈向未来建筑愿景
施耐德电机透过去碳化解决方案打造永续高效的智慧城市,迈向未来建筑愿景

依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估计,为了打造智慧都市,全球每年投资高达5.4兆美元,各国政府也开始研拟相关法规,以推动建筑能源系统的转型。为因应此趋势,具有创新理念的公司将净零策略视为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永续发展不仅是为了符合法规,也能降低营运成本、提升对能源涨价的应变能力,并拥有更正面的品牌形象。创新科技如云端辅助分析、建筑智慧维运等便相应而生,助力客户实现去碳化未来。

施耐德电机也对此提出「电力4.0(Electricity 4.0)」策略,即是经过结合数位化与电气化,以协助实现广泛部署智慧建筑、微电网解决方案,进而达成智慧都市目标。将绿色能源与智慧系统导入建筑,即时掌握都市能源的使用动态;再透过数据分析,采取相对应的行动优化,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及排碳、利用更多再生能源。透过施耐德电机的解决方案,建筑从设计、建置、运行、维护到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使用都受到严密的管理,这将是迈向去碳化(Decarbonization)的一大步。

尤其据统计於现今前20名的绿化都市中,仅有28%建筑取得绿色认证,意味着目前都市仍拥有大量低效与高碳排建筑,促使企业势必会考量打造智慧建筑的成本回收时间,而经常有所犹豫或推迟。施耐德电机也对此提供简单、快速、经济实惠的数位化解决方案,例如无线电表与感测器,能立即帮助用户了解建筑运作,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藉由施耐德电机专业服务的协助,企业可以遵循S-D-D企业永续发展路程的框架内容,透过制定战略(Strategize)、数位化(Digitize)、去碳化(Decarbonize)的步骤,循序渐进迈向净零减碳。

举例来说,过去微电网多使用在军事基地、医院、学校等关键大型设施,但随着技术进步、价格下降,微电网的市场变得更广泛。施耐德电机也透过微电网智慧优化各式能源使用,例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汽电共生发电厂(CHP,Combined-heat-and-power plants)、电动车(EV)充电等。未来电网(Grids of the Future)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弹性,并加速去碳化。

施耐德电机同时致力於打造智慧建筑与智慧电网,而广泛部署数位化解决方案将有助於掌握都市的能源动态。进而利用智慧且灵活的能源系统,减少例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等非必要的能耗。各建筑也可透过系统将能源分配予电动车使用,未来电动车驾驶不再需要寻找特定的充电站,将对电动车推广大有帮助,进而加速交通去碳化。

關鍵字: 施耐德 
相关新闻
远传电信营运每年减碳5万吨 获施耐德电机永续发展影响力奖肯定
施耐德电机洞察制造业未来工作型态 数位化将创造新职缺与缓解人才困境
御弘导入施耐德自动化控制及能源管理系统 轻松打造智慧绿色工厂
施耐德Pro-face人机具备高效、经济与耐腐蚀性 成为台湾矽科宏唼首选
施耐德电机利用数位与电气化 降低现有建筑83%碳排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3D IC 设计入门:探寻半导体先进封装的未来
» CAD/CAM软体无缝加值协作
» 云平台协助CAD/CAM设计制造整合
» 谁在守护机器安全?资安管理与存取控制必备指南
» 雷射干涉仪实现线型马达平台 位移即时补偿回授控制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P2O13O6STACUKK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